网站首页 > 调研报告> 文章内容

关于发挥“低碳世博”效应 促进低碳发展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8-4-17 0:19:4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根据全国常委会办公厅《关于2010年全国代表专题调研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22位上海市全国代表组成了“发挥‘低碳世博’效应,促进低碳发展”专题调研小组,在市各级领导的支持参与以及工作班子和相关部门配合下,于今年7月至9月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调研小组听取了专家有关低碳发展的专题,听取了上海世博局、上海市发展委、上海市建设交通委、上海环保局等职能部门关于推进低碳发展情况的汇报,参观了世博会低碳实践展馆,实地视察了花园坊节能环保园,走访了宝钢集团,考察了虹桥交通枢纽光伏发电示范项目。代表们在充分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和研究上海世博会的后续效应,着重思考我国现阶段低碳发展的定位和当前重要任务,提出推进低碳发展的相关,形成了本调研报告。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博会历史上首次提出了“低碳世博”的,通过组织者、参展者、参观者的共同努力,在筹备、举办过程中汇聚了世界各地低碳发展的智慧和实践,成为全球倾力打造的低碳发展的典范。1、世博园规划、建设、运营中全面落实低碳措施。

  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园区规划。世博园区全面落实世博会规划区总体规划影响评价的环保低碳要求,在策划之初就将可持续发展落实到园区选址、场馆空间布局、交通组织、新能源示范、绿地系统和景观设计、场馆后续利用以及周边地区整治等各个方面。园区变旧城为公园,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老建筑的和利用占园区总建筑面积的1/5;通过综合整治,恢复了园区白莲泾河生物多样性。二是大力推行低碳交通。构建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轨道交通网络总长达420多公里,建设了60个综合交通换乘枢纽,部分配套P+R(停车+换乘)功能,建成300公里公交专用道,开展社区到达公交枢纽的免费自行车租赁试点,博园区周边设置交通管制区,严格控制除公交车和出租车以外的机动车进入,专设旅游大巴停靠区域,全面投入使用道交通智能化管理信息系统。据统计,90%左右的游客通过公共交通到达园区,较好解决了观客流可能造成的交通拥堵和污染排放问题。三是集中应用环保低碳技术。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达到50%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超过4.68兆瓦,大规模采用LED照明技术,园区内公共交通基本实现“零排放”。广泛应用节水及雨水回用技术,以及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生态绿墙等控温降温技术,并大量使用环保建材,推广绿色生态建筑,园区内还示范性地应用江水源热泵、地源热泵、冰蓄冷、燃气空调技术。四是全面参与的绿色环保行动。组织者与联合国规划署联合编制了《世博绿色指南》,博会的筹备、运行和参观过程中,做到绿色观展、绿色交通、绿色办公、绿色服务。2、集中展示全球最新低碳。

  国内外各参展方通过场馆设计、建设和服务管理,以及组织各类展览展示、交流研讨及相关演艺活动,从不同角度充分体现低碳环保的和实践。本届世博会专设的城市最佳实践区,以案例馆形式汇聚展示全球最具代表性、对未来城市发展和生活最具示范价值的成功实践,传递了科学的城市规划、环保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等绿色。还专门以“变化下的城市责任”为题举办主题论坛,邀请全球有关的专家学者抒发观点,交流思想,为本届世博会留下财富。

  组织者通过世博网站、传统、文艺演出等方式,广泛世博绿色、环保、低碳,并首次推出“低碳世博自愿减排行动”,按照“、自愿参与、民间运作、社会监督”的原则,搭建参与低碳世博的平台,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低碳世博实践。鼓励世博会参展方自行抵消展馆建设及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额外碳排放;组织者和民间环保一起组织“绿色出行”活动,在长三角区域发动企业、社区、学校参与,开发“世博绿色出行网上碳计算器”,让参观者根据不同出行方式计算碳足迹,并选择低碳出行方式观博;发行“低碳交通卡”,该卡除具备普通交通卡所有功能外,每张卡相当于抵消1吨二氧化碳排放,购买者自愿支付20元人民币,用于支持碳减排项目,同时,博会参展方的支持下,有几十家展馆先后参与开辟“低碳之旅”活动,为持有“低碳交通卡”的参观者提供绿色通道,以宣传低碳实践,低碳行为;组织“低碳世博林”项目,广泛发动社会参与植树造林活动;在能源交易所建立自愿减排交易平台,鼓励企业、个人自愿捐赠或认购减排指标,推动节能减排项目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实施。这些活动均得到了社会的积极响应。

  “低碳世博”的成功推出既是组织方的精心策划,也是所有参与方的共同打造。本届世博会在筹办和展示中充分体现了全球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共同价值取向,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发展模式,其核心是发展观念的转变、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低碳世博”的是多方面的,但最核心的有几个方面:一是低碳的城市发展规划。无论从世博园区规划本身,还是众多城市最佳实践案例或展馆展示的内容,降低能源消耗的紧凑型城市发展规划模式和城市低碳交通规划组织等已成为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二是低碳的技术和产业。主要聚焦在能源、建筑、材料、环保技术甚至包括为降低碳排放水平、实现低碳化生产而进行的技术和服务创新等领域。这些技术、产品或已得到推广应用,或作为战略性技术储备,预示了未来产业制高点和新一轮经济增长点。三是低碳的生活。本届世博会上集中展示了在家居生活和社区建设中的低碳生活方式,并在自愿减排机制构建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为可持续的低碳生活和模式的普及和实践打下了基础。

  从国际形势看,低碳发展已成为引领新一轮经济发展和变革的助推器,并且日益成为国际、经济、外交、和发展问题的焦点,中国面临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和在新一轮发展中争取主动权的经济双重压力。

  应当看到,低碳发展首先是由发达国家提出,一方面是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也携带着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在环保和低碳技术及经济方面的优势,进一步重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的。因此,发达国家提出的低碳发展更多从、经济、外交方面强调碳责任、碳技术、碳关税、碳交易。

  从国内形势看,构建低碳发展模式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和破解资源约束的客观需要,也是把握新一轮产业机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城市发展转型的内在需要。同时,资源禀赋和阶段发展特点决定了我国必须寻求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低碳发展策略和途径。

  “十一五”以来,我国加大节能减排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筑和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重点节能工程实施和节能技术研发推广以及节能减排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资源禀赋和阶段发展特点呈现出的矛盾与发达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从问题看,我国情况更为复杂。既面临气候变化等全球问题,也面临着突出的城市污染和健康问题;既要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更要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排放。从低碳途径看,必须考虑相关的制约因素和节能减排潜力。一是产业结构偏重和布局不合理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调结构、转方式是我国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二是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存在的困难不容忽视。从自然资源特征来看,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特点在可预见的未来难以改变。三是重点用能领域能效偏低。特别是工业、建筑、交通、生活等领域既有发展的需求,但仍有较大减排潜力。四是低碳技术尚不具备竞争优势。节能低碳技术、产品和专业服务的支撑作用较弱。五是全社会节能减排的意识和责任有待进一步强化。包括观念和认识上的差距,能源资源价格、财税等经济手段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应对气候变化既是问题,更是发展问题。“低碳世博”之所以取得成功,一是积极回应全球低碳发展的呼声,争取主动;二是注重实践,从实际出发组织实施可行的方案和措施;三是搭建平台,各方参与。我国低碳发展必须立足基本国情和现阶段发展特点,寻找一条切合当前实际、符合未来方向的可持续发展径。

  指导思想上,应当在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下牢固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污染问题与气候变化协同解决、地区问题与全球问题协同解决、资源能源问题与问题协同解决、资源问题与发展问题协同解决的思。

  实施重点上,要围绕“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这一主线,通过行政、法律、经济、宣传等综合手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加大技术和制度创新力度,加快形成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增长,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长时间维持在70%左右(上海约50%),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能耗比重居高不下。以长三角地区为例,2008年钢铁、水泥产量和火电发电量分别约为2000年的3倍、2.5倍和2.5倍,人均能耗水平已接近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上海工业用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总量的55%(发达国家一般为1/3左右),其中钢铁和化工行业能耗就占总能耗36%。因此,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是我国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一是能源消费总量和煤炭消费的增长。“十一五”规划将单位P能耗五年降低20%左右作为约束性指标,大力推进我国节能减排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实践证明只控制单位P能耗,而不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煤炭消费,难以约束地方的超高速追求和高能耗行业的无扩张,难以从根本上改善和缓解能源资源和对未来发展的约束。国家从战略上研究能耗总量和煤炭消费总量的双控目标以及实施步骤,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评估、考核激励机制,并可在东部等发达地区先行先试。二是严格高耗能行业发展。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在加快发展服务业、提升新兴产业规模和能级的同时,当前必须严格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规模和布局,特别是对钢铁、化工、水泥等行业,制定约束性能耗和排放总量指标,并根据资源状况在区域布局上明确相关条件。三是加快淘汰劣势产业。为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能级,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能源消耗的依赖和局部污染的影响,要根据产业发展导向,进一步扩大调整和淘汰资源消耗强度高、污染排放高、经济产出效益低的产业目录,明确指导性意见,取消对高耗能企业的优惠电价措施,扩大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实施范围和力度,在土地指标、人员分流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政策支持。2、以实施城市公交优先战略为核心,以推广应用智能交通信息技术与低碳交通工具为手段,加快构建高效、清洁的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本届世博会中,公共交通和清洁能源汽车在应对大客流和减少交通碳排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少展馆也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交通规划、组织、汽车租赁共享、新能源汽车等,充分体现和了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的模式。:一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公交优先”的。特别是在城市化中,必须牢固树立“公交优先”的,在规划用地、设施建设、权通行和政策扶持等方面强化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引导市民选择低碳的交通出行方式。二是提高城市交通智能信息化管理水平。采用先进信息、通讯、传感、控制与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交通信息采集、分析处理系统与信息发布服务平台,引导交通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交通运输的潜力。三是逐步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本次世博会共投放1538辆新能源汽车,经过半年超负荷运行证明,这些新能源汽车在技术上已经基本成熟,具备了产业化推广应用的条件,尤其是在城市公交等短途交通中具备应用的条件。加强政策扶持,逐步从公交、出租为主,扩大到物流、环卫、公务、通勤、邮政和私人等领域。3、以严格建筑规范标准、完善建筑能耗检测管理体系为手段,加强规范和引导,全面提高建筑能效水平。

  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城市建筑能耗占比将呈明显增长趋势。以上海为例,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18%左右,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从发展水平来看,发达国家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例为1/3左右。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建筑能耗需求增长快,单体建筑能效偏低,是一个节能潜力较大需要未雨绸缪的领域。本届世博会在建筑的设计、自然通风和采光技术的应用、隔热环保技术和材料的应用、屋顶和垂直绿化以及建筑节能认证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展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一是严格实施建筑节能强制性准入设计标准。目前我国实行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控制建筑外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为主,可操作性及节能效果均不甚理想。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从建筑物实际能源需求量出发,细化建筑节能的量化指标,制定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建筑节能标准,以保障建筑节能工作的深入推进与实际效果。二是鼓励引导更高要求低碳建筑推广。特别是借鉴国外建筑能效证书的成功经验,引入建筑物能效标准与标识制度,在单体中高档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中优先推行。三是完善建筑用能监测体系。目前我国尚没有完善的建筑用能监测体系,建筑用能监测以少量抽样调查为主,缺乏详实可靠的建筑能源消费数据。可参考思科馆、国家电网馆等参展内容,充分利用物联网、智能电网等先进技术搭建在线建筑用能监测体系,更好地监测和评估建筑节能的运行效果。4、以世博低碳技术的应用和示范为先导,加强技术攻关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储备,推进低碳产业发展。

  本届世博会,家、城市、组织和企业把当代最前沿的低碳技术多角度、多渠道、多层面地融入世博会的展示和应用中。这些技术有的已可进入大规模应用,有的是长远发展的战略技术储备。:一是加快成熟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世博会应用和展示的技术很多并不,关键是政策引导和积极实践。如LED光源技术、雨水收集回用技术、直饮水系统、废物减量和资源化技术、智能电网技术、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等,应当下决心制定推广计划,辅以相关政策,在重点区域和行业大规模推进。二是研究推进重点行业的调整升级和低碳化。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传统产业低碳化发展也是其中的重要任务。本届世博会对传统电力、钢铁、化工等工业如何在技术、产品、管理上低碳提供了不少,而且均从产业自身如何适应低碳发展进行展示。我国这些行业发展规模大,能耗和污染排放占比高,必须从战略上重视,把技术和产品的调整升级作为主攻方向。三是着眼未来发展关键技术的筹备。特别是对可再生能源技术、清洁煤技术、低碳环保材料和产品等,虽然由于技术或成本问题目前还难以大规模推广,但代表了新技术发展方向,应当不失时机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技术和产品,并按国际惯例加强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的研究制定,为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作准备。5、以现代新城、商务区和社区开发建设试点为抓手,全面贯彻低碳,积极探索低碳发展实践区新模式。

  本届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充分体现了未来城市低碳化发展的趋势,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也展示了相关低碳发展的案例,可将国外先进和经验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有条件的新城和开发区建设中探索低碳城市建设径、发展模式、管理制度等,成为低碳发展的突破口和亮点。:一是将低碳贯彻于区域发展规划、建设、运行全过程。明确可行的低碳发展目标,按紧凑型城市的对区域功能和空间布局作出合理的规划设计,科学设计高效的区域能流系统,科学组织区域交通和市政体系。二是系统集成应用低碳技术。可借鉴弗莱堡、巴塞罗那等地区的成功经验,结合地区特点在示范城区招商时设置约束性指标,如新建建筑必须达到一定的绿色建筑标准、公共设施可再生能源示范使用、雨水收集回用、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等有相应要求。三是注重广泛参与和碳足迹管理。绿色生产、绿色办公、绿色生活,对区域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进行监测以科学评估其低碳水平。6、以提高低碳环保责任和意识为重点,加强政策引导,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氛围,努力构建低碳绿色的消费模式。

  我国目前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相对较低,但人口多、总量大且消费呈现出快速的增长趋势,只有杜绝浪费,积极低碳的消费模式,才能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减缓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增长的压力,这需要全社会作出努力。本届世博会展示的低碳消费和社会的参与值得普及推广。:一是树立低碳发展的社会责任意识。公共机构要率先垂范,实施公共机构能耗水平与能源费用定额管理制度并进一步贯彻落实公共机构节能绿色采购制度,推行绿色办公,加强空调、照明、电梯、热水器等公用设备的日常管理,加快推进公务车,减少电脑、复印机、打印机等设备的待机能耗,减少会议出差,推行计算机网络信息传输和电视电话会议。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强化节能减排的意识和责任,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和管理力度,加强低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绿色办公。社会团体组织要发挥宣传和纽带作用,借鉴世博会自愿减排行动组织实施经验,搭建参与平台,做好宣传推广。要自觉践行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选择节能环保产品,减少浪费,厉行节约。二是完善绩效考核和节能减排问责制。摒弃P主义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通过低效率利用各类自然资源换取短期的经济增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突出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质量,提高节能减排考核在各级、部门和国有企业领导班子考核中的权重。把行业主管部门对国有企业节能减排考核的结果直接纳入到对国有企业的绩效考核中。三是完善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从发达国家看,在促进低碳经济的立法过程中,没有采取制定专项的方式,而是将相关规范制度融入节能、环保方面的专项法律,从而获得更直接的效果和可靠的保障。结合我国的立法实践,新世纪以来,全国常委会先后制定或者修订了《中华人民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这些法律与促进低碳经济工作都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在下一步的修法过程中,应当对现行有关节能减排法律法规按照低碳发展的新要求进行全面梳理,对执行效果作出客观评价,加强现有法律的执行力,并将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容和要求融入这些法律之中,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法制保障。四是加快资源价格和政策。取消对高耗能企业的优惠电价措施,扩大高耗能行业差别电价实施范围和力度。根据电力供应状况、产业结构调整和改善生态需要,执行阶梯式电价标准,对能源消耗超过国家和本地单位产品能耗(电耗)限额标准或超过核定用能定额的单位,实行惩罚性价格政策。理顺天然气发电价格,增加燃气电厂发电小时数。提供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政策,对可回收利用废物赋以价值,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五是加强节能环保的宣传推广。研究建立低碳标准体系,实施低碳产品标识制度,在社区居民中推广节能家电、节能照具、节水节气设备等节能产品,对市民购买节能低碳产品适当给予财政补贴。以街道、社区为单位,结合节能减排和工作,建立和命名一批贴近生活、便于经验推广的低碳生活示范点。鼓励机关、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自愿承担碳减排义务,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现行生活方式却需要在未来消耗一个半地球的资源。世博,给了我们蓝天白云,也给了我们思索未来的契机。世博能为上海留下什么,理应是今天大家都来思考的话题。博即将画上精彩句号的同时,上海以怎样的姿态迈向“十二五”,是最近一个阶段代表们密切关注的课题。上海市选举产生的全国代表今年围绕“十二五”规划编制,结合实际情况,组成“促进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化”、“发挥‘低碳世博’效应、控制碳排放”和“完善民商事再审制度,进一步司法权威”三个专题调研小组,积极、认真、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奉献给读者的这份促进未来低碳发展的调研报告,就是上海市全国代表专题调研活动的最新,全国代表、市常委会主任刘云耕同志参加了这一调研。全国代表——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担任该调研小组的召集人。王、姚明宝、王战等代表参加了调研。他们以拳拳激扬文字,胸怀大局,为“后世博”上海的发展留下了思想与实践的华章。敬请读者诸君审美之、行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