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调研报告> 文章内容

以老区助力精准扶贫——我市推进老区脱贫攻坚的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8-11-3 1:54:5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季建业的情人周冰

  荆门位于湖北中部,素有“荆楚门户”之称。现辖京山市、沙洋县、钟祥市、东宝区、荆门高新区·掇刀区、漳河新区、屈家岭管理区,国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人口300万。

  荆门地处祖国的中部之中,素有荆楚门户之称,唐朝诗人王维曾在这里留下了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历史名句。现辖京山县、沙洋县、钟祥市、东宝区、掇刀区和漳河新区、屈家岭管理区、荆门高新区,国土面积1.24万平方公里,人口300万。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等称号,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被纳入国家老工业规划。

  我市共有47个老区乡镇,老区贫困村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2017年,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组织调查组先后深入冷水、新市、曹武、杨集、子陵、五里等老区乡镇的一些村组和农户,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情况开展了调查。调查发现,我市老区的一些乡村不仅注重资金、项目等物质层面的投入,而且注重力量的注入,大力老区,增强干部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取得了较好效果。

  荆门是一块热土,在战争年代极端的条件下,老区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为中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今天,老区仍然是战胜困难,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法宝。

  近几年,我市各地通过多种形式老区故事,宣传老区。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以及每年9月30日的“烈士纪念日”为契机,各县(市、区)刊播大量纪念文章、影视、图片,开展《荆门市老区故事选》等图书赠阅活动,举办图片展,组织瞻仰烈士。客店、冷水、新市等重点老区乡镇开展刷红色、唱红歌、办宣传栏等活动。各县(市、区)老促会积极收集整理本地红色资源,京山县编印出版了《京山县红色资源名录》。钟祥市老促会还组织宣传队赴南山老区开展“南山,续写时代盛世华章”专场演出。这些活动的开展,宣传了老区故事和老区,使人们受到教育和鼓舞,激发了老区干部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

  有些工作队以当地战争年代的人和事教育干部群众,产生了很好效果。子陵铺镇金塚村曾是北山游击队当年活动的地方,当时党组织在村北的楸树店成立了楸树店党支部,本村的员彭焕章担任支部,以办私塾作掩护,领导周边几个村配合北山游击队开展斗争,为作出了贡献。由于地处偏远,基础设施差,加上受传统种植习惯,多年来发展缓慢,处于贫困状态。市纪委工作组进村后进行了深入的宣传发动,同大家一起回顾当年本村人民不畏,不怕流血,跟着干的事迹,还组织全村干部到红安参观学习,使大家深受和教育。在讨论中大家纷纷谈感想、谈认识、谈,表示要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甩掉贫困帽子。在党支部带领下,全村干部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公、修渠道泵站、电力设施;改善群活条件,宽带入户、改厕、建老年人照料中心、整治村容村貌;大力发展产业,组建三个合作社,开展土地流转,发展稻虾莲藕、花卉苗木和代料香菇种植养殖等。这些措施得到了全村群众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土地流转时积极配合腾地,成立合作社时积极参加,需要劳力时积极报名,修时每户捐款1000元,边植树占地没有补偿也能理解支持,贫困户纷纷跟着大户发展大棚藕带、稻虾种养、花卉苗木。村里干部群众自强不息,努力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行动,也感染了在外地发展的本村人士,有3个企业老板带头捐款修,不少老乡积极响应,共捐款50多万元。

  过去,老区军民面对艰苦的和复杂的斗争形势,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保存和发展壮大力量,有效打击敌人的策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近几年,一些老区乡村在精准脱贫实践中,继续这样的科学态度,从本地实际出发,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找准自身比较优势,做好特色文章,走出了一条发展趋势,适合自身实际的创新发展之。

  曹武镇白泉村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是新四军五师被服厂、修械所、“七七”驻地。这里山清水秀,白泉山纵贯南北,白泉河穿村流淌,但产业发展长期局限在耕地和传统种植模式上,加之地处偏远,经济发展缓慢,被列为全省贫困村。荆门市外事侨务旅游局和京山县纪委监察局工作组进村后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与村党支部和干部群众共同研究,明确了发展思,并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围绕一山、一河、一,分区域发展板栗香菇中药材特色种植业、鳗鱼螃蟹等特色水产养殖业、乡村度假旅游业等三大产业。村党支部继承老区光荣传统,带领干部群众围绕规划落实真抓实干,采取干部包项目、包贫困户的办法,一户一户地抓,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推进。在特色种植业方面,扩大了香菇种植,新建3000平方米的,搭建了50个大棚,增加香菇5万袋;成立了板栗种植专业合作社,加强管护,扩大销售,提高效益;新增了白芨等药材和雷竹笋等特产种植。特色水产养殖业方面,引进了湖北恒洋水产公司,投资8000万元养殖鳗鱼,村集体以流转土地、水资源和现金36万元入股,每年分红11万元,并带动4户就业。在旅游业方面,引进新型投资主体,投资200万元建休闲养生农家乐;积极推进利用白泉山的“泉水洞”“龙袍寨”等资源打造旅游景点。针对28户贫困户的不同情况,他们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安排种香菇的、种板栗的、种药材的、在鳗鱼养殖公司上班的以及组织外出务工等,除4户因病残劳动能力,实行社会救助、资金入股分红脱贫外,其他贫困户每户都有产业项目,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村里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说:“过去几任都没有干出这样的成绩。”

  脱贫攻坚已到了冲刺阶段,困难在所难免。一些老区贫困村的干部群众在探寻致富的过程中也曾经历挫折,但是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像当年老区军民那样,坚定必胜的信心,,顽强拼搏,继续前进,脱贫致富的子越走越宽广。

  杨集镇三口堰村是老区贫困村,在各级党委的长期帮扶下,发展起了代料香菇,2014年达到80万袋规模。可就在这年的三四月间,三口堰村了20多天的连阴雨,长成的鲜菇卖不出去,又没有办法保鲜或烘干,全都烂掉了,种植户只好把发臭的香菇倒进河里,造成严重损失。遭受这次打击后,部分群众信心,有的不种了,有的缩小规模,全村香菇种植一下子减了一半。镇村干部经过认真分析,认为三口堰村发展香菇产业有资源、群众掌握了技术、市场有需求,是脱贫致富的一条子,应该走下去。问题出在规模大了之后,保鲜和烘干措施没有相应跟上,大量鲜菇上市造成滞销,而鲜菇又不易保存,必然造成损失。村党支部痛下决心,采取各种措施解决保鲜和烘干问题。在各级党委和驻村工作组帮助下,他们集中建了6个冷库,鲜菇可以保鲜15天;发动群众购置和建造各种规格的烤箱50多台,基本解决了烘干问题。今年,全村香菇种植规模已恢复到60万袋,明年可望超过2014年种植规模。他们在发展香菇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新产业,不断拓宽致富门。2016年,村党支部利用本地有利条件,带领大家发展银杏采叶圃。村里提供树苗,农户整地种植,第一年就可采叶,一斤鲜叶能卖一块多钱,第三年每亩能收入4000元。目前已发展到36户,其中贫困户15户。

  近年来,各级党委和广大干部,不忘老区人民历史上做出的和贡献,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感,把加快老区发展、扶持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作为的责任,带着深情厚谊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许多驻村工作队员把老区贫困群众视为亲人,把他们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带着感情和责任为他们办实事、解难事。省管理局工作组进驻高阳镇王集村后,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他们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为村里修U型渠、建群众活动中心、建垃圾池等,特别是在帮助贫困户发展脱贫项目上更是无微不至,比自己的事还上心。工作组根据村里的情况,动员群众发展林下养鸡特色产业。该村三组贫困户胡显明,妻子常年患病,负担很重,一心想改变贫困面貌,养鸡积极性很高。工作组购买了5000只三黄鸡鸡苗,赠送给老胡和其他15户村民。从去年6月30日老胡领到鸡苗起,工作组组长万育胜就经常到他家里查看指导。7月酷暑高温,工作组逐家逐户打电话,通知搞好鸡苗防暑降温。8月初,在得知临村发生鸡瘟的消息后,工作组第一时间就联系沙洋县畜牧局的技术人员来村里防治。需要防治药品,万育胜就和工作组的同志开着私家车到30余公里外的五里铺集镇购买抗病毒药分发给大家。到9月中旬,看着鸡苗一天天长大,老胡又生怕卖不出去,非常着急。万育胜就到沙洋、高阳、官垱等地跑市场、问价格,并对老胡他们说:你们大胆喂饲料,销售的事我负责。万育胜到沙洋范家台请求帮助,得到领导热情支持,食堂将老胡等人的鸡全部收下。老胡卖了340只,收入8928元,加上励补贴3000元,除去开支,三个月的纯收入将近6000元。老胡拿到钱后非常高兴,上街为老伴、小孙女和自己一人买了一件羽绒服。老胡等养殖户的成功,使工作组很受鼓舞,进一步增强了在王集村大力发展林下养鸡特色产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