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调研报告> 文章内容

怀化市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0-7-23 4:32:2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线号文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市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各级领导重视、着力培育特色产业、层层狠抓样板示范、农民群众涌跃参与、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良好势头。值得欣喜的是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了“两减免四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农民群众得到了较多实惠,自实施新农村战略以来,全市“三农”工作力度开始有了新的增强。

  一、农村工作的领导力度得到增强,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大。一是明确了各级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市里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并将38个市直单位组成了产业发展、村庄规划、村容整洁、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社会事业发展、乡风文明、等8个专业指导组,制定了《关于推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等7个工作方案;各县(市、区)也都成立了相应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强化了领导和部门职责,共下派557名干部驻村任第支部。二是深入宣传和贯彻落实中央的惠农政策。各地把发动群众参与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大事来抓,层层召开了动员大会或群众大会,组织干部进村入户、上门宣讲、利用电视、、等新闻”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中央、省、市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激发农民群众、村组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三是制定和落实工作措施。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制订了产业发展规划、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工作进度报告、督查督办、目标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制度,有效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四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经费投入。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国家、省里投入全市农村公通达通畅、沼气建设、推耕还林、水库出险保安、饮水安全、扶贫开发、农网、电视“村村通”、农村学校和乡镇卫生院等工程等项目到位资金达9.6147万元,为历年来最多的一年。市县两级也加大了本级财政投入新农村建设的力度,2006年市里和13个县(市、区)财政直接安排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670多万元,不少县市区都在200万元以上。

  二、立足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力度不断加大。一是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全市优质稻播面达到230万亩,占水稻总播面的65%,优质油菜面积100万亩,优质率达83%。以冰糖橙、脐橙为主的优质水果面积达到70万亩,占水果总面积的60%。全市大农产品优质率达到39%,比上年提高2、5年百分点。二是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市完成涉及粮、油、瓜、果、菜、茶等农作物91个品种的无公害产地认定243万亩,认定养鱼水面39.6万亩、无公害生猪246.3万头、羊25万只、牛56万头、家禽204.5万羽。全市“三品”认证标志产品达41个,其中无害农产品35个。三是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资本运营和靠大联强,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57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2006年完成销售收入15.2亿元,实现利润0.8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4.3%和13.2%。投资43个亿、年产40万吨的泰格林纸项目、汇源果汁总投资3亿元、年产3000万吨柑桔加工项目、湖南唐人神集团投资5000万元兴办的湘大骆驼饲料年产30万吨饲料加工项目和年加工10万吨生猪项目,年加工200万羽芷江鸭项目、湖南海联食品有限公司投资9600万元、年产3万吨果蔬食品罐头加工项目等一批大项目均已落户怀化;全市有1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在技改扩建,全市新上和技改项目达23个。四是积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目前,我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50个,固定资产8863万元,带动农户12.6万户。五是逐步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以市级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县级农贸综合市场、乡镇集贸市场为支撑的农产品市场的吸纳和辐射功能得到增强,积极发展深购远销业务,年交易额突破30亿元。

  三、一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示范村得到支持和实惠,部门对口帮扶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各地在确定示范村上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经层层申报筛选,共确定了50个市级示范村,155个县级示范村,下派村支部第一544人。每个市、县级示范村都确定了相应的领导联系挂点,部门对口帮扶。通过帮扶单位的支持,示范村的产业发展开发了一批市场好、有特色、效益高的新项目,水、电、、讯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得到启动实施。涌现出了芷江顺溪铺、鹤城双村、中方荆坪、辰溪兴隆、溆浦黄潭、靖州贯堡渡等一批起点较高的典型。

  四、立足项目实施和工程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力度加大。至2006年底,通方面:全市已完成县到乡公343公里,占年度任务260公里的131.9%;农村公通达工程552公里,占年度任务426公里的129.6%;农村公通畅工程1666公里,占年度任务700公里的238%;完成农村客运站(点)建设81个,占年度任务67个的120.9%;新增通水泥(沥青)的乡镇38个、行政村503个,分别占年度任务的146%和186%。通水方面:全市共解决农村饮水安全3.8万人。通电方面:编制完成了第三期农网规划,农网入户率达74.3%;通电视方面:完成673个50户以上自然村和70个新通电行政村的电视“村村通”工作,并通过省检查验收。通讯方面:全市新增农村固定电线万门,新增移动电线万门,分别占年度任务的106%和108.2%。教育方面:已完成寄宿制学校建设60所,改扩建校舍7.3万平方米,医疗卫生方面:完成乡镇卫生院75所,有3个县被列为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达62.2万人,参合率达72.3%,获医疗补偿的农民4.7万人次,补偿资金1438万元。社会福利方面:完成23所乡镇敬老院建设。劳动力培训方面:培训农村乡村人才15万人次,免费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人1.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5.2万人。

  五、加强村级管理,农村文明创建活动有了新的进展。一是突出抓好财务公开。狠抓了村级财务公开内容的标准化、公开方式的规范化、公开时间的制和公开程序的科学化等四项制度建设。目前,全市村级财务公开面达到了93%的以上。二是深入推进村民自治。目前,全市3690个村建立健全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占总数的95.6%。三是大力开展农村文明创建活动。各地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组织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宣传普及科技文化知识;抓好农村普法教育,,远离“黄赌毒”活动,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组织开展“文明乡村”、“科技示范户”、“文明诚信户”、“双带双强型”、“五好村支部”等活动;广大农民群众诚实守信、守法、意识有了增强,社会治安状况有所好转。

  据调查,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等因素的制约,山区农村扬州发改委蒋珊照片生产力水平较低,当前全市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和障碍因素令人忧虑,必须寻求有效对策,下大力逐步予于解决。

  一、有的地方群众发动工作不到位,农民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其一、调查表明,广大农民群众对中央建设新农村的重大举措尤为和欢迎,对新农村建设的期望值很高,希望尽快改变家乡面貌,但等、靠、要的思想较为普遍,一些地方特别是边远乡村对于如何发展生产和特色产业,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动农民投工投劳建设自己的家园招数不多,措施不力,个别地方没有什么实际动作,无所作为。其二、一些地方“点面”工作不统一,对大面上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乏力,缺乏整体性。忽略了非示范村的大面上工作,“点面结合”工作虚化。其三、有的乡村各项工作不平衡,缺乏统筹科学性。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是“二十字”方针,但一些地方在推进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产生了“产轻乡风”“重项目轻人文”、“重硬件轻软件”等不良倾向,尤其是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工作较为滞后,一些村组族较强,抬头,社会治安较差。

  二、少数地方执行中央的惠农政策打了折扣,农资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据调查,粮食直补每亩13元,良种补贴早稻每亩10元,中稻15元,晚稻7元,综合补贴13元,农户每亩农田可得补贴30多元。由于一些乡镇财政困难,为保运转,抵扣了农民历年所欠税费,其补贴图有空名。退耕还林补贴也有少数类似情况。因煤炭、运费等价格上扬较快,导致尿素等主导化肥、农药、农膜价格上涨,其涨幅已冲抵农户获种粮补贴数。加上山区青壮年劳务输出较多,请工插秧、打谷等每个工日费用增加到60-70元左右。农民种粮可比效益下降,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少数地方不同程度地产生了抛荒现象。

  三、山区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发展现代农业的技术物质条件较为匮乏。一是山区一家一户的土地分散经营,难以组织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加上农田长期使用化肥农药,地力结构较大,土地投入产出率低,农民增收的门不多,持续增产增收的难度加大。2006年,全市农民人平纯收入为2396元,分别比全国、全省少1191、993元。二是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大多为作坊式生产,主要是初级产品加工,缺乏大而强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带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弱,农村劳动生产率和附加值低。三是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农村市场体系和物流产业发育不全,大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农村物流产业的手段和设施落后。全市初步建立市级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5个,县级农产品市场32个,大多为地摊经营,档次较低;约80%的乡镇是马集市,提篮小卖。

  四、扶贫任务十分艰巨,因自然灾害、大病治疗等原因返贫情况突出。全市现有贫困农民42.1万人,占全市农业总人数的10.4%,以每年完成帮扶脱贫任务5.6万人计算,需7、5年才能完成脱贫计划。因贫困乡村多位于自然、地理条件较差的深山区域,交通不便,一些地方人畜饮水问题都未解决,生产生活极为困难。遇上自然灾害、大病治疗、上大学费用等因素,不少已脱贫的农户又重新返贫。

  五、水利灌溉设施老化,带病运行,安全隐患较多。全市现有小一、二型水库1156座,大中型水库32座,其中约95%是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年久失修,运行维艰,病险水库达380座。农业机械发展滞后,防汛抗旱形势严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靠天吃饭的基本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六、农村科技创新能力弱,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全市共有乡镇农技推广人员2274人,其中差额拨款的181人,自收自支的177人。由于科技推广经费不足,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大多以经营农资维持生计,搞科技推广苦于“心有余而力不足”。乡镇畜牧、经管、水利、农机等站所也有类似情况,举步维艰。因乡镇干部“生活清苦,工作辛苦,条件艰苦”,本地农村大学生毕业后纷纷离乡别土,插翅远飞,乡镇科技推广服务后备力量严重短缺,致使村组科技推广服务基础不牢,出现空挡,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科技致富的迫切需求。

  七、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缺乏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和改善基础设施的实力和后劲。由于大包干“两山变一山”时,将集体林场、果园等资产普遍分到农户从而造成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据不完全统计,全市3886个村,约90%的村没有集体经济。一些集体经济“空百村”村干部补贴难以到位,村支两委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不强,发动群众解决迫切需要的改水、修桥修、维修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难以正常启动。

  八、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不高,发展规模生产劳力不足。全市现有农业人口401.37万,农村劳动力252.41万,其中文盲半文盲占3.8%;小学文化的占44.8%;初中文化的占40.2%;高中文化的占9.8%;大专文化以上的仅占1.4%。一些边远乡村青壮年劳力异地转移较多,留守山村的只有老人、妇女和儿童,俗称“993861部队”,一些乡村“新农村建设缺乏主体,科技推广没有对象”,发展规模生产劳力有限。

  九、地方本级财政较为困难,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山区经济发展实力不强,市县两级财政较为困难,导致本级财力对农业、农村科教、水利、交通、电视、合作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的投入极为有限。且山区乡村难以列入国家和省里的重点开发和建设项目;招商地理不便;农户的土地、房屋不能作为信贷抵押,农户和中小企业信贷覆盖面窄;致使涉农资金投入乏力,融资渠道有限,农村产业、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发展缓慢且后劲不足。全市农村不通公的行政村还有529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13.5%,没有进行公的行政村有2691个,占总数的69.2%;农村农网的村只有66%,还有121万农民群众用的是高价电;全市用上沼气的农户不到7%;全市农村寄宿生只占农村学生总数的51%;合作医疗参合人数仅为农村人口的18.5%。

  十、职能转变不尽相适应,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较为滞后。农村科技推广、动物防疫、农机服务、农资供应、金融信贷、救灾赈灾、社会保障等服务网络尚未健全,农民群众“上学难、看病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乡镇基层调控职能和手段不强,少数干部作风不深入。引导农民崇尚科学、诚法、抵制、移风易俗任重道远。

  剖析上述问题和制约因素的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山区农业、农村、农民本身,除山区农村自然、地理、历史等因素的之外,主要是长期以来工农业剪刀差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钳制所造成的。必须采取效对策和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十分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从山区农村的实际出发,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矛盾关系,真正把新农村建设这件惠及广大农民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一、全面分析当前“三农”工作形势,正确把握山区新农村建设的系统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发展现代农业,抓好新农村建设,既要看到是作出的重大决策,必须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又要看到山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还比较弱,建设新农村的任务更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既不能消极等到,也不能一哄而上。既要看到“近几年是“三农”工作力度最大、农业农村发展最快、农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之一”,又要看到“农业基础不牢、后劲不足的基本状况没有改变,农业设施装备落后、主要靠天吃饭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农民变业门不多、增收困难的基本局面并没有改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差距拉大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改变”。因此,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落实党的支农惠农的政策不,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不,从本地实际出发,尊重经济规律和农愿,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商议,不命令;要突出特色,不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要因地制宜,不急于求成。当前,应着力抓好宣传发动,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引导与激励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来,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贯穿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的一项长期艰巨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二、切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高山区农业综合能力。要跳出农业抓农业,用新型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现代农业抓农业。紧密围绕做大做强具有山区特色的竹木、医药、食品、电力四大产业集群,以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为突破口,通过政策倾斜、市场拉动和典型带动等多种有效方式,着力探索山区土地经营权的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提升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程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着力抓好招商引资,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整合资源、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盘活存量等多种措施,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工业园区适当集中,逐步形成大项目支撑、大龙头企业带动、大专业批发市场拉动、大优质种苗引导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着力在“一村一品”上下功夫,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实力。同时,加大开发式扶贫力度,抓好整村推进,着力改善贫困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抓好农民素质教育和专项技能培训。结合本地实际,探索出台鼓励更多的科技人员为建设现代农业服务的倾斜政策措施,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率。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企业与科研单位进行技术合作、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新技术,积极探索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着力抓好“兴机富民”工程,进一步推广适合山区发展的农业机械机具,提升机播、机收、机灌和机械加工水平。加大“阳光工程”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力度,抓好农民素质教育和专项技能培训,着力培育农民企业家和科技致富带头人,扶持外出务工农民带技术、带资金回乡创业,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带头人。

  四、培育发展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扶持农民中介流通组织,创新农村物流产业。应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支持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企业发展。加大对现有农产品市场的升级力度,着力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大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切实落实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进一步改善农产品流通销售。积极发展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采取财税、金融支持等多种政策措施,鼓励各类工商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农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农资经营,培育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

  五、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农村生态工程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积极向上争取项目,研究出台扶持政策,加快实施农村公通达通畅工程,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水库出险保安、安全饮水、农网、通信设施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土地整理,着力抓好耕地质量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良,建设高标准基础农田。切实提高气象、水文预测预报的装备水平,抓好防御山害项目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农村中小学校舍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着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加大乡镇卫生院、农村文体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抓好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灾民补助等工作,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工业原料林和林业生态建设,加快发展沼气、秸杆气化、以电代柴、太阳能等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加快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抓好村庄治理,加快生态示范市建设进程。

  六、深化农村各项,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文明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强化乡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师队伍。进一步理顺财政管理体制,推行乡财县管的财管理方式,加大对县乡财政转移支付和乡村债务清欠工作力度,确保乡村基层组织运转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正常需要。全面推行村民自治,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拓宽农村社情表达渠道,建立健全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机制,保持农村安定有序。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观”和普法教育,崇尚科学、勤俭节约、邻里和睦、文明健康的新风尚,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村、文明家庭示范户、科技致富带头人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

  七、进一步抓好办点示范,实行点面结合,推进面上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抓好新农村建设必须切实发挥好样板的探、示范和辐射作用。办点示范要重点抓好市、县级示范村建设,科学规划布局,选准产业项目,确定扶持重点,落实扶持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扎扎实实地办出成效来。要创新新农村建设共建机制,健全完善帮扶机制,推广“企业结对帮扶”、“单位联村共建”等模式。同时,要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因山因地因村制宜抓好示范村的村庄整治规划制定工作,充分听取村组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确保规划先行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八、充分发挥在新农村建设事业的投入主体作用,抓好项目支撑,强化部门协调配合的能力。农业是基础产业和弱质产业,在农村事业的投入上必须扛大梁。各级各有关部门应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加大项目的编制和申报力度,争取有更多的项目挤进国家和省里计划。强化金融支农政策,克服支农资金流向“非农化”,简化手续,着力探索出台农村小额信贷抵押资质政策,扩大信贷覆盖面和中小企业贷款投放量。要通过招商引资、引导工商企业投入农业开发领域,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同时,重点清理整顿各项搭车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