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打造了“富岗”“绿岭”等知名农产品品牌,带动10万多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省委、省常委会主任赵克志作出批示:要在全省做好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的总结和宣传工作,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大力开展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活动。(新闻网4月25日)
“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省特等劳动模范”、“农民教授”、“科技财神”、“太行新愚公”把这些身份叠加起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对党忠诚,心系人民,艰苦奋斗,奉献的时代楷模。他用自己不平凡的一生,向我们诠释了“太行山”和“工匠”的新的时代内涵。
一个人所做的工作就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他的职业就是他志向和理想的所在。李保国教授的一生没有追求个人财富和名利,他追求的是让太行山变绿,让生活在那里的农民脱贫。一个人能够具备工匠的基础是他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工作给了他强烈的责任感和感。自 1981年起搞起山区开发研究,34年间每年在山里“务农”的时间超过200天,汽车成了他移动的家,稀疏了头发,黝黑了皮肤,双手长满茧子,长期奔波留下了严重糖尿病和心脏病,但这一切都没有使他改变最初的梦想。
工匠追求的是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的是传承和钻研,凭的是专注和坚守,是对精品的、追求和积累。34年,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李教授走遍了太行山区,他提出了“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的植保新方法,让前南裕的山土厚了、水多了,树木栽植成活率从原来的10%一跃达到了90%。经过十几年的开发治理,前南峪的沟沟壑壑变成了“山顶洋槐带帽、山中果树缠腰、山底梯田抱脚”的“太行山最绿的地方”之一。34年间,他一头扎进太行山,推广了36项林业技术,累计增加农业产值35亿元,纯增收28.5亿元,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果28项,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带动了全省板栗、苹果、核桃产业发展。数字的背后是他多年的与积累,是他对于技术的不断探索与突破。多年来,在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他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许多果农都成了“技术把式”。在教学科研活动中,他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将精益求精的科研和学术风格教授给了学生。
李教授的身影虽已走远,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榜样的力量却异常强大,鼓舞和激励着我们在发展的道上继续前行。前进中我们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李教授用他的亲生经历向我们讲述了谋事创业道上,守着最初的梦想,带上爱国为民的初心,依靠科技进步,办法总比困难多的道理。依靠工匠,积极发展科技,提高科技率,用实践指导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
从农业大国变成农业强国的道上,以“愚公移山”般的毅力,以 “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以精益求精的工匠,我们的事业必定可以取得成功。我们要接过李教授的接力棒,在自己的领域中踏下心来,认真工作,甘做“愚公”不因贪快求成而走捷径,实实在在做事,为燕赵大地脱贫攻坚奋发作为。
李保国,农业大学教授,扎根基层,深入太行山区,三十年如一日的为山区林业发展、农民生产致富殚精竭虑,奉献毕生心血和汗水,最终积劳成疾,永远离我们而去了。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李保国的事迹对我触动很大,在开展“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之际,我们每一名干部更要向李保国教授看齐,要化悲痛为力量,他的,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砥砺奋进。
学习李保国同志,就要学习他务实的作风和质朴的品质,扎根基层不怕吃苦,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奉献。2013年以来,李保国教授到阜平指导核桃生产发展模式的创新改善和技术管理,7个乡镇的820多个自然村都留下他的脚印。李保国教授生前长年累月,风雨无阻,奔走于太行山区,播撒科学和知识的种子。李保国教授的身影常出现在田间地头,但人们总是不能一眼把他认出来。因为李教授一身质朴的服装和一名农民并无两样。李教授说,和农民朋友打交道不能和教育研究生、博士生一样,我要穿的很体面如何让农民从一开始就接受我,从而接受我的科技方法,我又怎么和他们打成一片,带领他们科学致富的道呢!李保国用最真挚的行动,最热烈的爱心着太行山区的人们!
学习李保国,就要学习他奋发作为,拼搏进取的创业。2009年以来,李保国教授指导平山县葫芦峪园区连篇高规格治理黄山,并探索出“大园区、小业主”的园区经营机制,创建了我国太行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典范。他指导创建的山区综合开发“葫芦峪模式”正在向等地的30多个县、100多个乡镇广泛推广。李保国用科技的力量,带领基层干部群众共同把荒山秃岭变成了青山绿水,他用责任和担当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同奋斗,让山区人民了创业富裕的道,带动了成千上万的人脱贫致富。他的务实实干、奋发作为的创业,正是当前我们调结构、促转型工作应该努力学习的。
学习李保国,就要学习他心系群众、亲民的大爱情怀。李保国教授之所以受到果农和各地干部群众的爱戴和信任,是因为他心系果农,热爱事业,用实际行动为果农的成长、事业的发展点滴付出。内丘县岗地村村民梁1997年中学毕业后,就回村参加了劳动,从那时候起,开始手把手地教他种果树。4月5日,因为果树叶的生长形状问题,他刚通过微信咨询了,按照教的方法刚治好了叶病,就在网络上看到了李保国教授去世的。李保国教授的模范事迹在网上引发了广大网友和基层干部群众的热议,余10万人浏览。8000余人转载了相关信息。
李保国是新时期员的优秀代表,是干部的先进楷模,对党衷心,奉献,三十多年扎根基层,完成太行山区开发研究28项,示范推广面积达1826万亩,为贫困地区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卓越贡献,谱写了一曲质朴无华又感人肺腑的壮丽诗歌,彰显了人忠诚、担当、实干的品格。
李保国同志走了,但他的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就像一粒种子,扎根为巍巍太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更应该向李保国同志看齐,深入学习李保国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奉献意识、为识,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摆在心底,大胆探索、用科技创新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用真挚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真正为建设经济强省、美丽的宏伟事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李保国永续远航!
李保国,农业大学一名普通教授。他35年如一日情系太行,把课堂搬进山沟,把实验室放在果园,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他百姓受穷,一头扎进穷山沟,10多万农民因他而脱贫,被誉为“太行新愚公”。4月10日凌晨,年仅58岁的他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留给人们无尽的悲痛。
报告会现场,2300多名干部群众齐聚一堂,用心聆听李保国的先进事迹,缅怀他的奋斗历程,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李保国把一生献给了太行山,献给了太行山人民,他的死比太行山还重!”日报驻邢台记者站原刘秀礼报道李保国20年,他永远忘不了今年4月2日中午和李保国一起吃的最后一顿饭,当时李保国气色不好,却还是没日没夜地忙碌着,大家他是不是不要命了?李保国回答:“那么多农民在等着我,我脱不开啊!”
内丘县岗底村党总支杨双牛回忆起李保国带领群众种苹果的往事:自掏腰包推广苹果套袋技术、手把手教村民管果树杨双牛流着泪说,岗底村原来是贫困村,今天人均收入超过31000元。岗底的穷帽子,是李保国帮我们摘掉的;村民的好日子,是李保国用命换来的,李保国是我们岗底人的大啊!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他为什么一年200多天扎在山里?因为他始终一个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跟随李保国20年,助手齐国辉了用点石成金的科技之手,让太行山区的一个个村子绿起来、富起来。“您走了,但您的已深深扎根于我们心中,我们一定不您的期望,把您未完成的事业做得更好。”齐国辉含泪许下诺言。
报告会上,学生陈利英哭着追忆老师是“严师”,会因为学生写论文不认真,罚他在学校写到大年三十才回家;老师更是“慈父”,会想着帮学生凑钱买房、帮学生找对象。“我们早就把您当成父亲,只是还没尽一天孝心,您怎么就突然走了呢!”
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既是李保国的人生伴侣,也是他的工作搭档。“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他是怕时间不够,他怕他少帮了一个扶贫点,就会一群人的希望。”报告过程中,郭素萍几度哽咽,泣不成声,“保国,多想和你再去岗底看苹果,多想和你在车上聊绿岭核桃,多想和你再吃一顿团圆饭。保国,我想你!”
整理李保国的遗物,一张行程表让农业大学党委副饶桂生深受震撼:从今年1月到4月10日去世,101天时间里,李保国62天在出差、行程7860公里。“我为学校有这样一位好老师而自豪。”饶桂生表示:全校师生将以为榜样,“太行山”,拓展“太行山道”,让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的旗帜高高飘扬在燕赵大地。
聆听饱含真情的讲述,感受李保国的崇高风范和人格力量,听众热泪盈眶,会场内多次爆发热烈的掌声。掌声和泪水背后,是大家对李保国的思念和敬仰,是凝聚在心中的和力量。
听了报告会,省纪委驻省委办公厅纪检组副组长河对李保国的理解更深了一层:“哀思之后,我们更应该化悲痛为力量,争做李保国式干部,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习他甘于奉献、不为名利的追求,传承他待百姓似亲人的为民情怀,他让荒山披绿、穷岭生金的责任担当。”
“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传承的,是我们唯一能做的。”“非常,一辈子学习的榜样!”报告会刚刚结束,几位报告人的微信朋友圈已经被来自四面八方的留言和点赞刷屏。
报告会后,观众表示,李保国虽然走了,但他的不会走,他的事业不会走,燕赵大地一定会涌现出千千万万个李保国,汇聚起建设经济强省、美丽的磅礴力量。(日报记者 周 洁 四建磊)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