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延吉500公里左右的桥镇富民村山脚下,竖起了一座26米高的钻探井架。这是郭广波和队友们正在勘探的一个油页岩项目。钻井工作台建在30度斜坡的山脚下,四周全部是高山,开车在山上走五六分钟能够到达山下的村子。未来5个月,郭广波和他的兄弟们要在这座山上度过,计划向下勘探3000米。如果钻探过程不顺利,这个时间可能会延长。
初见郭广波根本无法将他与专攻“深、斜、难”钻探孔的技术大师联系在一起。长期钻山穿林生活在野外的他皮肤黝黑,身材精瘦,有点像东北黑土地上的庄稼汉子,朴实认干不语。记者到达当晚,桥镇刚刚下过一场秋雨,初秋的东北山区凉意更甚,从作业点匆忙赶来的郭广波讲话的时候时不时会咳嗽几声。
郭广波现任省第六地质探矿工程大队钻探分队队长,参加工作近30年的时间里一直在从事固体钻探、钻井施工工作。他祖籍在山东,出生在省延吉市,美丽的海兰江在此汇入图们江支流我的泼辣女老板布尔哈通河,父亲退伍后来到地质队做钻探队员,后来18岁从技校毕业的他也进入地质探矿工程大队工作。
钻探取芯工作艰苦、施工过程中不确定性大,既身体条件也心理素质,是一份“苦差事”。钻探队员们谈到自己的工作时,说了一句调侃自嘲式的顺口溜:远看是要饭的,近看是钻探的。
苦归苦,可是钻探取芯的重要性却不可小觑。所谓“取芯”,就是要把地下几百米甚至几千米的物质岩层通过取芯管原封不动地抽取出来,供委托方的检测部门使用,以此来勘探预估取芯区域内地下物质的分布和结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通过钻探取芯来确定矿产的储量和分布。
郭广波介绍,钻探的难点是看不见地下的情况,但是要打孔准确不偏、防止岩石坍塌并且不能丢失材料,丢失一点材料都会对后续分析结果产生致命影响,正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这就是睁着眼睛干闭眼睛的活,看着像粗活实际上常细致的活。”钻探打孔听起来容易,但是各项操作都是以毫米的标准来计算的,要求十分严格,就像蚂蚁搬家似的将地下的物质提取到地面上。
从开孔到最后的封孔中间有很多道工序,许多工作是在地底下完成的,看不见摸不着,上千米的地下结构不断在变化,靠的就是细致用心和长久以来积累的经验。钻探工作是由无数个细节构成的,只有认真完成每一个细节之后才能拼接出满意的结果,郭广波就是靠着工匠的耐心认真和吃苦耐劳的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钻井绝活。
郭广波介绍,过去的钻探作业讲的是能够在事故发生时快速应对妥善解决,现在重视的是工作开始前通过分析地质条件预防事故的发生,一个是处理一个是预防,总体而言,要求更高了。以行业的标准来看,预测事故准确率达到80%就是能手,而郭广波能够达到85%。
几十年的工作中,郭广波遇到了各式各样复杂的钻探条件,逐渐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绝活“郭广波三超操作法”,专门针对复杂地质条件打超深孔、超斜孔和超难孔。
随着地质勘探工作的推进,郭广波所从事的钻探取芯工作所面临的工作越来越复杂,施工打孔容易的地方越来越少。“三超操作法”就是针对不同矿区、不同地层条件以及其钻进特点制定相适应的技术措施,确保钻井系统的精确性。
工作中遇到“硬骨头”是常见的事,复杂的地层条件、恶劣的地上条件、枯燥的重复劳动以及职业病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郭广波和钻探队员。
2010年深秋,他们在省漠极村为大学的一个科研项目做地热井勘探,项目地层条件复杂,郭广波和队员们就在零下三四十度的野外作业,大家裹着棉衣棉帽子御寒,手机放在口袋里十分钟就冻关机了,施工十分恶劣。
外部条件恶劣不是做不好工作的借口,为了克服施工困难,郭广波想了不少招儿,改沉积岩地层适用的复合片钻头为金刚石钻头,巧妙地用防冻剂和食盐冲洗液性能,以此来提高钻井效率;在滴水成冰的温度下作业人很难熬住,郭广波把砖头用炉火烘热,大家工作时垫在脚底下保暖;绞车绞绳工作时带着泥浆眨眼间就冻成冰坨,郭广波就让队员两人一组,一人拉绞车一人钢丝绳防止结冰。
就这样,凭着多年来的实战经验、用心总结的理论知识以及开动脑筋想的“土”方法,凭着地质人吃苦耐劳的“铁人”,郭广波和队友最终在70天里顺利完成了钻进终孔1623米的成绩。而之前,因为地层复杂坚硬人曾用半年时间只钻进600米。
除此之外,郭广波带领自己的队伍创造了多项地质钻探记录,曾完成60度斜孔钻进到600米深的作业任务,也打过省最深记录的2500米地热井施工钻探项目。
对于野外地质钻探工作来说,要有能力应对随时而来的突发情况,粗中有细的工作态度重要,迎难而上不喊苦的韧劲更重要。行业内的工匠们总是能够化枯燥为动力,在的条件中技艺。(记者刘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