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毕业季将要到来,许多大四应届毕业生要面临同一个问题——专业实习。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应届生个人的从业选择和规划,难免与高校的培养方案有出入,面对明确的专业实习要求,许多大学生选择了实习证明造假这一条“捷径”。
实习证明造假,将诚信的帽子扣给大学生群体,显然有失偏颇。诚然,从表面上看,应届毕业生用假实习证明来应付高校制定的强制要求,是一种逃避的选择,确有诚信之嫌,而且这样的大学生绝不是少数,以至于催生各类了“代办实习证明”的业务,甚至可以提供电话回访和个性定制。但是,高校和社会给大学生群体戴上失信的标签,是错误的,没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问题“年年见”,不能忽视老生常谈背后的原因。“我认为这不只是诚信的问题,还涉及资源供给、培养模式、教育教学的综合性问题”,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综合研究部主任王烽如是说,可见,实习证明造假每年都出现,并非只是大学生群体单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出现了实习证明造假的问题,高校没有拿出解决和管理的办法,甚至不能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实习岗位,把希望寄托于社会,如今个别现象成了普遍问题,高校自然不能卸责。
另一方面,高校没有满足应届毕业生的个性化需求,而一味地“规模化生产”,用同样的培养计划对待每一个学生,却忽略了应届毕业生自己的人生规划。新时代实现价值的方式有很多,当代大学生们也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他们之中有的希望继续考研深造,有的想要换个专业和领域进行尝试,也有的渴望自主创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眼中专业实习的价值和高校培养计划中实习的价值是不对等的,高校认为最重要的,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成了一些应届生眼中最无用的。
解决实习证明造假问题,还要依靠高校主动作为。校企合作亟须加强,高校在专业知识方面的能力,应该和企业在实践操作上的经验对接,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不仅能够解决高校应届生实习机会少的问题,也能为企业提供一批未来可供选择的人才。高校也要更加关注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未来的职业规划,加强个性化引导和支持,要比统一的培养计划更科学,为有需求的应届毕业生提供合理的支持,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把培养计划中的“必答题”换成“选答题”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尝试。
当然,大学生群体也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要合理看待专业实习的作用,毕竟这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一个重要途径,靠造假可以瞒过一时,却瞒不过一世,在实践的过程中探索和选择自己未来的发展之,才是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洪晃的照片
文章来源于弘易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