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唐宋坊市遗址再现成都春熙 这里已繁华上千年 南宋道遗址。本报记者吴晓铃摄 本报记者吴
唐宋时期的春熙,是否如今日繁华?在零星史料记载之外,考古正在提供越来越多的。5月31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春熙片区城守街某建筑工地考古。在这面积3000平方米的区域之下,再度发现了唐宋时期的坊市遗址――前店后坊式的房屋整齐排列,市政排水沟纵横交错,道用特制青砖铺就……这已是春熙片区第4次发现唐宋坊市遗址。它与附近的“国保”江南馆街遗址等一起,证明这一区域自唐宋起,就已是成都的繁华商业区。
春熙,高楼大厦林立,商铺鳞次栉比,一派繁荣景象。城守街某打围的建筑工地内,考古人员也在热火朝天清理一处考古现场。今年4月,对这片即将修建商厦的区域展开考古勘探,再度发现唐宋坊市遗址。它的附近、距其直线米处的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曾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且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直线米处的原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旧址处,同样发现了唐宋时期城市干渠,成都千年前城市排水系统的先进。没想到几年以后,唐宋时期的坊市遗迹再现春熙。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片城市遗迹,年代从最早的晚唐、五代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即使中间因为各时代不断地重建打破了地层结构,仍可从零星分布的遗址看到彼时的繁华图景。
在考古工地西侧,南宋时期的一片房屋基址已清理完毕。6间房屋并立,每间约11至12平方米大小。考古人员在这片房屋基址和周边区域内发现了水缸以及罐、瓶、盏等各种生活用具的陶瓷碎片。考古现场负责人江滔说:“这应该是前店后坊式的一片建筑。”而在工地中部,一条长近50米的南宋道也被清理出来。道两侧,则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砖砌排水沟。江滔说,这片遗址的排水沟大小与江南馆街接近,规格不大。根据沟渠,几处遗址的沟渠完全可以连在一起。
有意思的是,此次考古发现的南宋时期道,虽然用特制的青砖砌了面,有的地方还细心修成了中间高、两侧稍低的形态,如此高等级的道,却只有1.45米宽,倒是道两侧残留的店铺街沿修得宽敞大气。从唐末开始,成都就坐拥“扬一益二”的繁华,到了南宋,更是“繁盛与京师同”,为何在唐末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修筑罗城以后,城东这块“新区”的道反而如此逼仄呢?
此次考古工地领队易立释疑道:“这恰恰可以说明南宋时此地商业繁华。”原来,这处考古工地上,从唐末五代开始修筑的道,年代越早,道反而越宽,这种情况在成都鼓楼街遗址也曾出现,“高骈修筑罗城后,这一区域的面远比两宋时宽阔。然而随着两宋城市人口的密集,经济的发达,沿街开店的越来越多。在有限的空间内,商家只好侵占街道修建铺面。”易立说,这种逼仄的道遗址也佐证了史料记载。据说南宋末年蒙古大军兵临城下,提前进城的骑兵被市民发现以后,“市人或执梃与驰,或以几桌拦截街巷”。靠桌子板凳就能拦街把骑兵赶出城外,可见道之狭窄。
不过,这种在泥上铺石或砌砖的做法,还与著名诗人范成大有关。易立说,南宋以前,成都城区的道要么是土泥,要么就是铺着鹅卵石的碎石。要是碰到夏秋多雨季节,百姓出行举步维艰。南宋绍兴年间,成都开始尝试在面铺砖,但工程量不大。待范成大知成都兼四川制置使,开始大举在城市铺砖。有“扬一益二”的繁荣经济垫底,这种“面硬化”的市政工程渐渐延续开来。
江滔说,根据目前考古发掘,遗址所见的文化堆积最早形成于唐末,唐地层以下则基本属于没有文化遗物的生土。结合文献记载,可知这一带应该是高骈扩筑罗城后形成的城东新区。从坊市结构的建筑遗址以及出土器物看,可能属于以餐饮娱乐为主的商业街区。
这个推断和史料记载也颇为一致。易立说,文献记载,唐宋时期的成都城东有著名的“富春坊”,是青楼、酒肆的集中场所。
南宋周��《清波》曾载:“成都富春坊,群娼所聚。”另有史记载唐明皇上元京师放灯时,听说成都灯亦盛。于是做法,“遂引帝至成都,市酒于富春坊……”易立说,史料记载,富春坊在罗城东南部,大概南至今光大巷一带,北以通向今科甲巷为界,东至今三圣街和耿家巷,西临暑袜街和青石桥。目前所发掘的这个区域,应该就在当时的富春坊一带。
易立说,此次考古发掘,反映出唐宋时成都城东新区的主要功能和性质就是商业为主,为认识当时的成都城市格局和功能区划,提供了新的材料。而这一区域先后几次的考古发掘,完全可以在千年以前,这里已是成都繁华的商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