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放炮习总在726讲话中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深入阐释习总系列重要讲话,做好“砥砺奋进的五年”重大主题宣传,为党的十九大营造良好思想氛围,是当前宣传工作的重点。习总谈及新闻工作时,强调基层干部要接地气,记者调研也要接地气。“接地气”不仅表现在心里面有,在政策上顺,在工作中解民忧,也表现在宣传中善于同群众说话。总的讲话深入浅出,通俗生动,在谈论严肃的问题和重大的理论问题时,常收到举重若轻的效果,对改进和创新宣传工作中的话语有重要。当前,宣传工作要“接地气”,需要注意话语体系的三个转换。
首先,话语为民间语言,亲切自然。宣传要起到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效果,就不能照搬会议文件,让人感觉高不可攀、与己无关,而要用群众愿意听和听得懂的语言。运用民间语言,一要深入基层,识民情。2013年,习总在塔元村调研时说,“今天就是来听大家的,看看乡亲们,接接地气,充充电。”谈论群众关心的话题,就必须脚步向下,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做群众的贴心人。二要增强意识和为民情怀,带着深厚感情去联系群众。习在《之江新语》中指出:“有少数干部不会同群众说话,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状态。其实,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不会说话是,本质还是严重疏离群众,或是目中无人,对群众缺乏感情”。三要向群众学习语言。同志曾指出,“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习总在海南考察时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山东菏泽考察时,他说要努力转变发展方式,不能“捡进篮子都是菜”。这些接地气的大白话,让人听得明白,记得清楚,具有很强的亲和力。
其次,学术话语为生活语言,通俗易懂。马克思曾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人,就能掌握群众。”科学的理论对宣传效果有重要的意义,但马克思也指出,学术文章并不适合直接用于对群众的宣传。学术要深入,宣传宜浅出。习总谈到理想缺失是得了“软骨病”;谈到经济发展需要先进科技支撑时说,“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有时是虚胖”;讲述国家发展道是由人民群众来选择时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这些生活化的比喻,让复杂的理论问题变得简单明了,让容易理解其内在的道理。学术重理论,宣传要有情。习总用陈望道翻译《宣言》的故事,讲述什么是的味道。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物,增强了宣传的感染力。
最后,书面语言为流行语言,新潮有趣。家的讲话往往是严肃的,与之对应的宣传往往给人死板的感觉,难以在新上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时而制。”媒介融合不是“你加我”,而是优势互融,形成“你就是我”的格局。这里并非要完全放弃传统的语言,而是可以选用恰如其分的流行语,形成宣传的亮点和切入口。一是选用健康向上的网络流行语。2015年,习总在新年贺词中多处运用网络热词,如“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让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其2017新年贺词中的“撸起袖子加油干”,引领了时尚,在社交平台上火速“刷屏”。二是改编流行音乐的歌词。在2013年,习会见中国驻俄工作人员时,说“我不是痛并快乐着,是累并快乐着。”2014年,习接受俄罗斯专访时,说道“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都被工作占去了。” 其时尚而诙谐的表达,展现出了大国领导人对国家的责任,对工作的担当和对生活的乐观。
文章来源于弘易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