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字,在隋唐时期是京城及各州县城池里住宅区,在明清里甲制中城中居民每一百一十户编为坊,此外一些小型的手工工场称为作坊,还有一些店铺如茶坊也以“坊”来称呼。
从情况来看,坊在古代无论是在功能上、还是在行政管理方面,都是一个比较小的单位,仅仅比一家一户稍高一个等级,不说相比省、府,哪怕是州县,都有着一定的差距。但是在今天的、山东两省,却有两个相当于明清“府”一级的地级市以“坊”为名,分别是省的市和的市,那么这两个以“坊”为名的地方,是如何成为地级市的呢?
其实两地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都不是府级单位。在清朝仅是直隶顺天府安次县的一个镇。在清朝则是由“潍”和“坊”两部分组成,其中“潍”是山东莱州府潍县,“坊”则是潍县城南二十里堡乡的一个村庄。
从经过的铁,是“京奉铁”,今天是京哈铁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在铁上奔驰的火车每隔一段距离就需要加煤加水,位于“京奉”铁至天津中间的,就成为一个必然选择。
另外,还是安次县北部的一个商业重镇,据七年(1918)印制的《京奉铁旅行指南》介绍:
郎坊镇,在安次县北地,居旧州、桐柏、采育、北旺、杨税务、韩村各镇之间,均相距不过三十里,为各处来往之中心点,商贾四达,运输颇旺。
正是因为是、天津之间的中点,还是商业重镇,后来又成为铁的关键节点,在我国近代史上曾占据过重要地位,清末的义和团运动,在这里发生过重要战事;七七事变时,二十九军士兵在奋勇抗日;京津解放前,人民解放军活动于以为中心的永清、安次、武清三角地带,给解放京津打下了基础。
由于区位及交通优势,迅速发展、成长了起来,而安次县城却因濒临永定河,屡受永定河泛滥影响,城垣多次被冲毁,于1950年北迁到。
1981年,设立县级的市,安次县的镇及尖塔、桐柏、北旺3个划归县级市管理;1983年,安次县撤销,整体划归县级市。在1988年的“撤县设市”中,撤销了县级市,名字则改回了原来的名字“安次”,成为地级市的安次区。
从经过的铁,是借“巨野教案”所筑的“胶济铁”,与处于京津中间的相比,虽然潍县站也是处于胶济铁上济南、青岛之间中间的交通枢纽,但是还多了一个借助与清签订《胶澳租界条约》获得胶济铁沿线公里范围矿藏开采权而诞生的坊子镇,1902年胶济铁修到潍县的时候,特意在坊子拐了个弯,充分体现了占领者“盖我铁所至之处,即我占地之所及之处”的意图。
当时的坊子小镇因为铁和煤矿迅速繁华起来,在火车站周围形成了南北马,东西十里洋场。建设有机车维修段、电报大楼、邮局、煤矿、修女楼、、学校、兵营、水站、别墅区等工业和生活设施。
抗日战争时期,在距离城高濠深的潍县城有一定距离,位于丘陵、平原交界地带,并且有大量工人、农民等群众基础的坊子成为我军建立游击区的理想之地。
1938年1月,日军侵占潍县城。27日,潍县县委200余人在潍北蔡家栏子村建立“国民军第八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后,立即南下。于30日,由坊子早期员何凤池、何凤鸣等人率100余人起义,成为第七支队的第二大队。大队建立后,先后袭击朱里镇,夜袭驸,破袭了坊子至虾蟆屯10多公里的铁段,杀伤日军8人,使敌人10余日不能通车,狠狠地打击了日军的气焰。
1938年6月,潍北斗争形势恶化,潍县县委迁至今坊子区的东曹庄村。此后直至1943年,潍县县委多次遭到,并且多次在坊子重建。1943年春,鲁中区委在坊子建立了坊(子)青(州)工作委员会,此后各级党组织迅速发展壮大,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进行全国解放战争储备了力量。
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坊(子)青(州)工委改称为潍(县)坊(子)工委, 这是“”一名首次出现,取潍县和坊子首字组成。1948年4月27日,潍县城解放,撤销了工委,建立特别市。1949年6月,特别市改称市,一名一直用到今天。
就这样,虽然“坊”在古代是个比较小的区域,但是因为这两个以“坊”字为名字的地方有铁、有资源,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城市,由此也就成为了地级市的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