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教育改进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目标分化,难以形成合力。新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及可行性遇到难题,亟需为民办学校发展明晰稳定的期望;农村教育发展的难题急需解决,教育体制单一分层,难以实现平衡充分发展;教育改进亟需切实的行动。
《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曾经在比较大的范围内汇聚各方面形成共识程度较高的教育改进价值、方向、目标和措施。2015年后《规划纲要》发挥的效力逐渐降低,到2017年中国教育改进的价值、方向、目标和话语进一步分化到此前未曾有过的程度。其中改变比较大的是提出新的宏观教育长远规划,加快教育现代化,成为世界教育中心,实现教育的平衡与充分发展;经过多年的体验与选择更为关注教育的多样性、可选择性、公平与实惠程度;学界关注的焦点比较长时间稳定在在教育的品质、效力与质量提升以及杰出人才培养。由于方向和目标分化,难以形成合力,阻碍延缓了教育改进,形成新的方向和目标共识需要及行政人员减少任性,回归到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基点,真正了解人民的教育需求,尊重教育规律;学界保持思考,不为社会情绪推波助澜,也不规律为不现实的口号做诠释;要进一步增强,找到真实的自己成长发展。
2017年9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新《民促法》)正式施行,而人们期待的该法《实施细则》却未能如期公布,到2017年最后一天也未见公布消息,使该法到了实施期无法真正落地,显示该法实行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的办法在实施上遇到难题。主要障碍在于对民办学校的产权明定和清产核资难以施行,地方实行财政、用地、收费差别化扶持难以兑现,该法律制定者对实施环节的可行性考虑不充分,相关政策法规仅仅从行政管理立场出发,缺少依教和学校责权视角,使民办学校近年来处于发展前景不甚明了,未来期望不稳定的焦虑状态,亟待对该法中可行性过低,不切实际的条文终止实施,尽快划出民办学校发展的清晰底线,以利于民办学校发展。
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与城镇化大潮叠加对教育影响巨大,部分农村地区中小学发展出现危机。生源减少,教师老化,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劳技、信息等科目专任教师匮乏,教师结构性短缺突出,教学水平低,家长不放心,危机的规模、范围、影响仍处在发展过程之中。此类学校90%以上的师补充依靠特岗教师,勉强有个别特岗教师派到村小也是满1年即要求调离,甚至有特岗教师因此选择离职。留任的特岗教师几乎全部集中在镇中心学校,特岗教师质量偏低。年轻教师教学任务是老教师的几倍,工资却只有老教师的一半,心里很不平衡。教育部已提出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两种方式配农村学校教师,不少地方未能落实,依然仅按生师比配教师,对农村小规模学校不利不公平。按师生比1:19的最新标准测算,各村小及教学点教师严重超编,但育教学工作需要看各校又严重缺人,不得不聘请代课或短期聘用教师。
教育发展的区域、城乡、校际、人群之间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区域间各级各类教育在办学、投入、条件、标准等方面都差异巨大,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严峻。教育供给主体的层级性和单一性使得不同学校对应隶属于不同层级的行政机构,获得不同的经费和政策资源,这是产生并延续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根本的体制性原因。供给主体单一还使得供给结构单一和能力不足,供给的教育产品单一、粗放,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不足不均衡,与人民教育需求的多样、个性及实惠之间矛盾越来越突出。学生天性的多样性与社会用人机构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都需要改变教育供给主体的单一性、层级性和封闭性。当教育的供方是有层级的单一主体就会与教育需求方平等公平多样性的需求之间存在必然的矛盾。从管理体制到资源配置等各方面来改善教育供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的供需矛盾。已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按供给方的层级提供给社会才导致需求方的不公平感存在。事实说明靠有层级的单一的教育供给主体不可能实现教育的平衡又充分的发展。供给管理体制机制,实现角色的转变,增加教育供给主体的多样性和平等性,减少供给主体的层级,建立扁平式多方治理模式,才能为教育平衡与充分发展创造更适合的体制基础。在此基础上,做好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有效配置,依据公平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向高效、多样化的目标平衡配置优质教育资源,才有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民族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解决中国现阶段教育供需所呈现的突出问题。要做好多主体参与发展教育的整体规划、规则制定和各方协调工作,同时给地方和各类教育主体及当事人放权,建立矛盾的分散机制,避免矛盾积累或过度集中。
中国教育较长时间以来质量、品质、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专业评价地位不高、专业性不强,导致忽视质量。而评价是工作的驱动和导向,评价结果是地方政绩的显示,评价方式和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实际效果。由于目前教育管办评分离不到位,专业评价在和学校工作中的地位不高、专业性不强,仅仅依赖看考分的考试,缺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多数地方还只有第一方和第二方评价,缺少第三方评价;受利益关联和专业水平,评价工作难以做到客观,在评价过程中又常常以量化为主抬高数量价值相对忽视质量,所采用数据的真实性没有经过有效的检验,导致教育当中数量可观未必可信,人民对教育质量不满意。在不少地方,从学生、家长到教师、校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都倾向于把数量增加当自己作业绩的显示,由于不能对教育质量做出判断,缺少相应的评价标准,评价实施不到位,也就很少关注质量。质量意识不强又导致教育质量难以有效快速提升,对教育质量的需求与教育主办和管理者教育质量意识淡薄之间存在明显剪刀差。树立科学的教育观,遏制片面追求升学冲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很难实现,实际工作中教育规律的情况还时有发生,沉重的课业负担了人的视野,了学生的好奇心。
2017年,各级的教育发文仍居高不下,有关教育的新口号、新名词较多。实际工作中对于教育的现状完整呈现事实不够,表扬性的评论较多,非基层工作在云雾之中,精力、资源、政策瞄准真实问题不够,一些要求还停留在口号和导向上,可操作性不强。工作没症结上,切实改进的实际行动稀缺,“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在一定程度存在,真实的教育改进雷声大,雨点小,在教育的各个存在问题的领域都亟需切实的行动。
2017年多地发生很长时间以来少有的教师集体讨薪事件,《教》所确定的“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要求难以落实,集中表现在教师年终绩效工资难以兑现,发放不能及时足额,也显示地方对教育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2017年多家幼儿园发生虐童事件,仅被的就有19起,延续成为社会热点。在政绩和功利双重动力推动下,幼儿教育普及率在短期内快速提高,质量问题频出,幼教师资短缺、专业水平偏低、幼儿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并存。2017年学生事件发案率高,湖南发生的杀师案更令人,显示学生压力与师生关系的问题较为严重。属蛇的今年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