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人士认为小学的研究课应主要培养孩子的研究意识。《东江时报》记者范文燕 通讯员邱忠劲 摄
“十一”长假刚过,《当小学生遇见苏轼》在朋友圈迅速走红。文中展示了几份附小2012级4班的同学有关苏轼的小课题报告:苏轼诗词中哪个词出现频率最高?除了诗词以外,苏轼还有哪些才能……这些冷门问题,引发朋友圈热议。看到小学生搞研究,不少网友觉得高大上,其实我市早有学校将研究课提上日程。有老师表示,小学阶段开设研究课不是要孩子真的研究什么结果出来,而是希望培养孩子的研究意识。
这周,北师大惠州附属学校将举办综合性学习展示活动,包括很多孩子的研究。所谓综合性学习就是学校设定一个主题,各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科学、信息技术、品生品社等学科都围绕这个主题上课。在实施过程中,学生联系生活和社会经验去设计方案、收集信息、研究讨论等,最终以动态或静态的方式展示出来。这种综合性学习方式已在该校试行几次。
该校学科建设部主任郭爱平介绍,本学期综合性学习马上就可呈现出来,二年级学生研究小动物,三年级学生研究米饭、四年级学生研究台风,五六年级学生研究人体的奥秘。“孩子们可在主题下选择一些点来进行研究,比如研究头发,为什么会长会掉?很多孩子提出的话题是老师都没想到的。”
在北师大惠州附属学校,每周都有一节专门的研究课,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不断推进,有什么问题及时请教老师。“我们会按照研究报告的模板告诉学生列出研究过程的每一步,比如问题、方法、过程、结论。”
到最后学校会为学生提供集中展示机会。“下周展示后,我们将会启动下一轮综合性学习,计划让孩子研究传统文化。”
黄冈中学惠州附属小学科学课老师春负责该校三年级和六年级的科学课,科学课是今年新设科目,其中有些小研究需要学生完成。“三年级孩子主要学习一些植物和动物,我们会带孩子去校园里寻找小动物,让学生观察思考。”比如为什么下雨时蜗牛会出来?为什么蜗牛爬行会留下痕迹?为什么蚂蚁喜欢结伴出行?这些都是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在回家查资料后,他们会回到学校分享。
“对于高年级,我们会以初中学习生活做准备为主,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研究意识,比如让学生收集一些纸皮去做斜面组合、杠杆等。”东时记者了解到,我市也还有不少老师会在课余给学生布置一些研究作业,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民张女士认为,适当的研究能培养孩子探索、观察、思考和总结能力,在小组合作中也能锻炼孩子合作学习的能力。“我觉得家长不要参与太多,只需要指导孩子工具的使用,比如说怎么查资料之类的,太多,就失去意义。”
“附小那种研究我觉得我家娃是完不成的。”市民刘先生坦言,但他依然赞同小学生做研究,最重要是让孩子享受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从中得到收获和成长,研究调查能激励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实践,这是不少学生欠缺的。“研究能让孩子变被动吸收知识为主动寻找答案,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可学会寻找知识并梳理知识,提升思考能力。”
春认为,小学生做研究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孩子研究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而研究结果倒是其次。郭爱平也认为,在小学开设研究课程,目的应该是培养孩子的研究意识,而不应该太看重研究的形式和结果。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