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墩墩智囊:以2016全网性舆情热点事件为基础样本,形成此篇舆情报告,供参考研究。报告共分三部分,即“2016部分全网性热点舆情事件盘点”、“2016年全年态势分析”、“2017舆情形势研判预测”。
作者按:时光飞逝,当我们还在回味2015热点舆情余温时,2016已经成为过去。对中国互联网来讲,2016将是载入史册的一年,今年接连召开“2.19”新闻工作座谈会、“4.19”网信工作座谈会,出台了《中华人民国网络安全法》,相继进行“搜索引擎环节专项整治”“网址网站专项治理””跟帖评论专项整治”等数十项网络专项治理举措,收到显著成效,生态持续向好,主流导向继续巩固。作为场最重要的平台媒介,微博再次迎来发展机遇,用户数、参与量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时,微信继续展现其“粘合”网民的凝聚力,微信群、朋友圈正在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知乎、头条、一点等资讯客户端快速崛起,分答、映客、一直播等“语音”、“视觉”、“场景”交错也成为今年场一大亮点。
以2016全网性舆情热点事件为基础样本,形成此篇舆情报告,供参考研究。报告共分三部分,即“2016部分全网性热点舆情事件盘点”、“2016年全年态势分析”、“2017舆情形势研判预测”。
舆情概况:1月7日,深圳快播公司涉黄案在市海淀法院开庭审理,快播CEO王欣、事业部总经理吴铭等多名公司管理层出庭接受审理,引发广泛关注。
舆情盘点:该案经报道和大V后,连续多日高位运行,网上出现“今夜我是快播人”、“快播无罪”等大量对峙事实的声音,并形成了该案网上讨论与事实发生大幅度偏离的舆情曲线,反映出一些问题:一是情感高地可能带来后续引导的种种困难。是人与生俱来的生理本能,在现实社会中通常要受到现实法律、伦理等各方面,行为受到很大约束,但在网络世界里,却能畅通无阻。快播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占据了受众的情感高地,令许多网民在表达观点和意见时即便明知快播涉黄却依然选择站在快播这边,认为其情有可原。二是这类事件的舆情引导可能需要“另辟蹊径”。该案告诉我们,当情绪成为舆情事件主要因素时,网上引导往往需要转变思维和转换视角,情感需要疏导、抵触需要化解,该案中可以用青少年的“护苗行动”去不断对冲消解网民之前对快播涉黄事实的情绪性认同,让从情感层面逐渐认识到如果任由快播涉黄,可能会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产生极大的现实力。
舆情概况:2月6日,一篇讲述“上海女孩逃离江西”的网络帖文《有点想分手...》被网民疯狂转发,随着网易、凤凰等众多性介入后,事件不断升级,最终演变为一场撕裂“城市农村”、“富裕贫穷”、“爱情”的公共事件,社会负面影响极其深远。
舆情盘点:这起虚构情节的网络帖文在中不断演变,最终变成一起令人唏嘘的事件,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反映出2016年的社会性舆情几大共性特点:一是地域发展不平衡的差异、物质需求欲对伦理的冲击等现实问题都可能诱发持续的焦灼感,造成群体的割裂与分化;二是部分“不求新闻真实”的性转发,越来越成为掣肘生态向好发展的绊脚石;三是越来越多的网民正在从“盲目转发”向“求证”转变。
舆情概况:3月19日,案发于2015年4月28日的山东非法疫苗案经澎湃新闻刊发后,引发持续关注。据报道,该案疫苗未经严格冷链存储运输,销往24个省市,案值5.7亿元。
舆情盘点:报道刊发后,迅速弥漫全网,连续多日占据热门热搜,令该事件的网上舆情呈现出又高又热的紧张态势,可能存在以下原因:一是疫苗直接牵涉孩子,容易持续刺激年轻父母而造成强烈的恐慌心理;二是受专业知识、医疗背景等客观条件,很容易将未冷藏的失效疫苗视同“有毒”疫苗,不断触及的情感痛点;三是段子手、公关公司、营销号趁机“碰瓷”热点,借势营销;四是受现实多重因素影响,中关于监管部门与违法企业间的责任界限较为模糊,给出讨论空间。这警示着相关部门:一是要持续加大医疗专业领域知识科普与解读;二是需及时打击以制言进意营销的违法行为;三是急需提升应对突发舆情的能力及水平。
舆情概况:4月5日晚20时左右,微博账号@弯弯_2016一篇长微博引发舆情持续发酵,迅速成为全网热点、焦点。
舆情盘点:该单条微博自4月5日晚间20时16分发出,至第二日早上6时左右,短短10小时内转发量超过50万,存在外部干预可能,几大舆情现象需引起注意:一是“单身女子”、“”、“深夜遇袭”等醒目字眼标签触发网民讨论热情;二是大量认证为“视频编辑”、“网络写手”的黄V账号集中推送可能存在幕后干预力量,促使舆情不断加温;三是涉事酒店的确存在行为,成为支撑舆情的现实基础;四是当舆情发展过“热”过“快”时,会赋予“论”滋生土壤;五是英国趁热点介入报道,国内事件“国际化”的舆情趋势需引起关注。
舆情概况:4月12日,大学生魏则西因患滑膜肉瘤去世;5月1日开始,以《青年魏则西之死》、《一个死在百度和部队医院之手的年轻人》为代表的质疑文章开始在朋友圈内疯转,舆情开始发酵;之后,知乎帖文《魏则西怎么样了?》、《你认为人性最大的恶是什么?》被广泛关注,在将“百度搜索竞价推广”推上风口浪尖的同时,也将“涉事医院科室肆意外包”、“莆田系的民营医疗发家之”等众多医疗乱象摆到了眼前,舆情开始持续高位运行。
舆情盘点:魏则西事件从最初“质疑医院弄虚作假”、“百度竞价排行无底线”,到之后持续深挖“医院科室承包乱象”、“莆田系发家史”等问题,关注度与讨论量迅速攀升,舆情全网蔓延,几大舆情特征需引起关注。一是知乎、朋友圈正在成为舆情信息的主要平台;二是百度积累多年的公信力与事件收钱无底线竞价推广形成了巨大的信任反差,警示着当前一些知名平台、企业切莫“任性”;三是“三甲公立医院”、“莆田系”、“科室外包”等情节持续触及神经,造成话题刺激,使得网民在讨论中不断加入对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改之的情感性忧虑,在舆情中形成叠加效应。相关部门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这股之火有效引到解决民营医疗乱象、“莆田系”等现实问题上来。
舆情概况:5月21日,深圳宝安西乡流塘大门口,两名女孩外出逛街因未带身份证而被被依法强制传唤,在去的上偷偷录下视频;6月10日,该视频被放上网络,在网络中疯转。
舆情盘点: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后,之所以迅速全网,可能与“女孩弱势标签”、“涉警公争议”、“涉警舆情持续高发”、“视频可视化”等因素存在关联。一是该事件前不久发生的“和颐酒店事件”已造成对女孩相关的高敏点;二是受当时公共对涉警公的持续性争议影响,激发了参与话题讨论的热情,促使舆情迅速成为当时关注焦点、热点;三是涉事女孩拍摄了视频,产生了“场景式”、“可视化”的效果,与文字爆料配合后,形成了舆情的叠加效应。图片、视频、文字、语言等多方式舆情发酵可能具有更强的力与发酵力。
舆情概况:7月5日,南京玄武区副区长苏郑在冲锋舟中手指前方的照片被网友上传引发关注,网上开始出现“作秀”、“摆拍”等声音,舆情持续发酵。
舆情盘点:一张“瞬间定格”的照片持续引发争议,从照片上传到迅速“刷”爆朋友圈、微博成为热点,反映出救灾舆情的处置面临几大共性问题。一是暴雨等极端天气引发的舆情会在网络中蓄积大量“压抑”、“悲伤”情绪,并对领导干部救灾的网上舆情产生干扰;二是所爆料照片的直观感受“不舒服”,与当时南方多地频遭“洪水”形成了情感落差,促使了舆情;三是“官员”、“领导”具有很强的标签指向性、倾向性,容易产生负面联想,带偏带歪。警示着当前这类舆情事件处置可能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领导干部在奔赴前线救灾时,要有“代入感”意识,穿着、行为要尽可能地贴近实际;二是回应舆情要把疏导情绪作为回应首要,淡化“对错”概念。
舆情概况:7月12日,海牙国际仲裁法庭对南海仲裁案做出“最终裁决”,判菲律宾“胜诉”,否定“九段线”,中国对南海海域没有“历史性所有权”,迅速成为全网热点、焦点。
舆情盘点:有舆情机构做过监测,南海仲裁案结果公开后,1小时的相关话题点击量高达数十亿人次,微博微信等互动环节出现涉该案的“刷屏”效果,网民一致表达反对声音,成为今年达成共识效率最高的热点事件,该案反向激发了网民表达爱国情感的原始动力,并在网络中形成了定向累加,的爱国主旋律得到进一步与巩固,但也出现了因过热而出现“极端化”表达的负面苗头。
舆情概况:受南海仲裁案舆情波及,赵薇使用涉嫌态度演员戴立忍参演《没有别的爱》引发不满,并在疑似@共青团中央、@紫光阁等微博被删除后,急速,连续多日成为互动环节热门话题。
舆情盘点:相比之前抵制“杜汶泽”、“黄秋生”事件,赵薇事件舆情更高、更热、更快,网民关注焦点不断转移,从最初“赵薇用、演员”转移到“赵背后有支持”、“此事背后有资本操控”等,并衍生出涉“壹基金”、“共济会”等诸多传言,同时涉及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及李彦宏、马云等互联网领军人物。可能有以下舆情内因:一是年轻一代爱国情感高涨,表达方式已不再是上街、抵制××货等极端方式,转而采用互联网渠道;二是“涉日”、“”、“5.20”、“军旗门”等众多相似标签助推热度;三是《没有别的爱》制片方否认戴立忍“”,枉顾事实触及情感底线;四是选择删帖公关、控制发言触发心理;五是7月14日,中国国防报发表评论《选角民族感情 网友发声抵制影片》引发信号联想;六是抵制观点被销号、天涯论坛贴文消失、共青团微博被删、多数失声未涉足评论等引发对资本强大力量的幕后猜想。
舆情概况:8月14日凌晨,王宝强发布一则微博,妻子马蓉与经纪人宋喆存在婚外不正当两性关系,决定解除与马蓉的婚姻关系,停止与宋喆的合作,引发轩然大波。
舆情盘点:王宝强微博发出后,迅速成为各大搜索引擎首位,微博、微信等社交出现持续“刷屏”,成为全网焦点舆情,应与以下因素存在紧密关联。一是王宝强家境一般、其貌不扬,在心中有很强的“草根”印象,很容易激发网民同情心理;二是对“出轨”、“离婚”有着一致的倾向性观点,尤其是近年来“包二奶”“养小三”“傍大款”等社会伦理现象多发,这种观点倾向会更加强化;三是段子手、营销号趁机“碰瓷”热点,借势营销助推了舆情二次。
舆情概况:8月26日下午,甘肃发生一起悲剧,年轻母亲杨改兰先后让4个孩子服毒,然后自己服毒不治身亡;9月,微信公号“港股那些事儿”发表了一篇署名“格隆”的文章《盛世中的LY》评论甘肃“杨改兰”悲剧,迅速弥漫全网。
舆情盘点:《盛世中的LY》用“盛世”与“蝼蚁”间巨大的情感落差设置议题,从底层视角切入,用众多情感语言激发网民参与话题讨论热情,持续造成话题刺激,将“杨改兰式悲剧”进行了具体化、草根化的形象,使得网民在阅读中不自觉地产生“我有可能是下一个杨改兰”的底层恐慌错觉,导致许多网民混淆了“精准扶贫政策落实过程中的问题”与“政策本身有无问题”两个不同的概念与范畴。同时,财经类客户端“格隆汇”还连续推送第二篇文章《社会即将分层,你将会在第几层?》,将“社会分层”、“你将在第几层”等问题抛出,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在事件中形成的“恐慌感”,出现了社会群体的撕裂倾向。
舆情概况:9月20日,市大兴区对被告孙杰、加多宝(中国)饮料有限公司烈士邱少云一案进行了一审宣判,判决两被告于判决生效之日起三日内公开发布赔礼道歉公告,消除影响,并赔偿原告邱少云的胞弟邱少华损害抚慰金1元。至此,该案告一段落。
舆情盘点:该案持续一年多,表现出了非常高的关注度,从各方观点的总体情况看,该案对打击网上历史主义可能产生极其深远的象征意义。此外,还会对今后商业营销、形象代言人选择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是一次标志性事件,随着的爱国主流不断形成,“正确”可能已成为一种自发共识。
舆情概况:9月30日,山西屯留县一中24名教职工因在“放假后”聚餐饮酒一事,被当地县纪委通报,引发网络热议。
舆情盘点:舆情后,网民围绕“AA制聚餐”、“工作日界定”、“矫枉过正”等焦点展开讨论,热度急剧攀升,舆情持续发酵,引出几大现实问题及现象。一是纪检系统不同于其他系统,越到基层越会受到来自“工作地域”、“工作对象”、“人际关系”等各种复杂因素影响,开展工作的难度和干扰要大很多,在当前公共对纪检系统越来越强的期待下,会形成潜在的压力恐慌;二是反映出“好经念歪”现象越来越触及网民的情感底线;三是纵观该事件的网上反应,网民观点表达回归“就事论事”的轨道,表明生态正逐步转好。
舆情概况:10月31日,山东《生活帮》栏目报道:一女子通过产生下二胎后,肚子一直疼了两个月,记者介入调查后,得知原来腹中有个“异物”,而这“异物”是医生在她生孩子时“忘”在她肚子里的纱布!之后,舆情出现反转,网民也从最初“质疑医院”到之后炮轰该栏目偷换概念、黑白,反映出当前的涉医舆情因受专业知识不对等、的情绪性、医患关系紧张等多重因素影响,往往呈现出走势不稳定、舆情易反转等特点。一是新闻采编人员对医疗知识的严重缺乏及对未知专业领域的盲目自信,导致了后续不可控的高热走势,并将自身及整个行业置于的风口浪尖;二是对事实的选择性报道,再次加剧紧张态势;三是《生活帮》栏目及该栏目主持人强硬回应质疑,令其再次被动;四是患者刻意隐瞒了“其对纱布遗留知情”、“医院已告知其腹痛原因”等关键性信息,令事件发展偏离了正常轨道,了及,这可能与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知识建构的缺乏及长期以来对涉医报道的不公存在一定关联。
舆情概况:11月6日,蠡县一男童不幸坠落40米深废弃机井内,在经100多个小时救援后确认死亡,引发网络关注。
舆情盘点:悲剧发生后,网民围绕“救援进展”、“责任定位”、“家属行为”等焦点展开讨论,热度连续攀升,受“孩子死亡”、“事件问责”、“涉嫌医闹”等众多高敏标签叠加影响,的讨论热情被不断激发,悲伤、压抑、等消极情感、负面情绪大量汇聚;实时救援的特定背景下,急切盼望奇迹出现的现实渴求度不断上升,在最终确认男童死亡后形成了较大的感与失落感,再加上受一些“”、“大爱”等正面宣传惯性思维影响,造成了一定情感冲突,使得该舆情的观点有出现情绪极化、矛盾极化、群体对立等不良趋势。
舆情概况:11月30日开始,一篇题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瞬间刷爆朋友圈,成为全网焦点。
舆情盘点:文章以父亲视角讲述,使用大量情感语言表达了该文作者对罹患白血病女儿罗一笑强烈的父爱,切中了众多网民的情感痛点,不断成文章的动力,得以成功刷屏网络,然而文中却使用了“我不想占的这些便宜,一分钱都不想占”、“那些手续办下来,至少需要两个月,笑笑能等上两个月,就一定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等具有暗示隐喻的语言,引导网民在读文章时不自觉地将部门推到了情感的,而此后与小铜人P2P连续推出的文章《,请别让我做你的敌人》以现行医疗制度和医院的角度进行了教教义宣传,反映出当前互联网热点舆情可能已经开始进入“情感”时代,宣传、暗示营销等新型舆情手段可能成为今后热点舆情的新特点、新趋势。
舆情概况:12月16日,《中国教育报》两名记者在调查甘南县一中学营养餐乱象时被当地,引发关注。17日,甘南县迅速作出通报,对涉事予以行政撤职处分,但却未能有效“灭火”,反而引发更激烈的争论。
舆情盘点:从该事件情况可以看出,当前的监督可能正面临一些问题:一是强调监督的同时,可能还需匹配相应的义务;二是长期以来,部分“标题党”、“新闻反转”等“任性”行为已出现负面连锁效应,可能会令今后的监督面临一些“信任困境”,需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化解;三是如何化解不同群体间因“代入感”而产生的情绪性冲突,让监督不再沦为“群体互撕”,已成为摆在眼前的一题;四是不同问题若在一个事件形成情绪“”,导致对该事件产生了“用这个结论去否定另一个信息”的判断倾向,将加大今后监督的难度。
舆情概况:16日开始,、天津、等多地区入秋以来最严重雾霾天气,相继发布重污染预警,引发了全民关注及连锁反应,仅微博话题#最严重雾霾#阅读量就达2.1亿,微信群、朋友圈等互动环节更是相继“沦陷”,网上网下一片“霾”伏。
舆情盘点:自去年纪录片《穹顶之下》弥漫全网后,就产生了对雾霾“恐惧”、“厌恶”的心理,并随着雾霾相关话题持续刺激,在心底形成了难以愈合的情感创伤面,造就了难解的情感困局;其次,无论是现实,还是场,没人能摆脱雾霾话题的持续牵引,涉及人数众多、影响力巨大,有着极为广泛的关注基础,且在网上网下均能“畅通无阻”,实现情感实时转移,令舆情呈现出高度的不稳定性和潜在的性;再有,但凡遇到这类舆情,营销号会借机编纂大量调侃段子实现“营销”外,利益群体更是会趁机用“吐槽雾霾迎合情感心理”来持续表达“意见”,制造声势,令舆情出现“化”、“利益化”等复杂态势。
2016年以来,舆情“效率”全面提升,民生话题持续高热,观点争论演变,群体分化现象严重,网上网下加剧,使得网上形势纷繁复杂,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新的变化。
一是网络平台强势崛起,舆情进入“分工”模式。2016年以来,微博用户数、参与量大幅度提升,平台“复苏”明显;微信则继续展现其对网民强大的社交吸附力,微信群、朋友圈正在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另外,知乎、头条、一点等客户端快速崛起,分答、映客、一直播兼具“语音”、“视觉”叠加效应的新兴平台也悄然占据视野,成为一大亮点。观察发现,热点舆情开始进入“分工”模式,知乎、微信等这类具有“强社交”属性的平台越发倾向舆情的首发爆料及,而微博、新闻客户端等具有“强媒介”属性的产品则更倾向于对信息的初步甄别及延伸评论引导或二次,全面提升了舆情的网上“效率”,对相关部门提出了更高的处置要求。
二是平民视角持续造成话题刺激,舆情烈度与焦灼感大幅度增加。与传统高势位、单方向、自上而下的形式不同,网络的力量来自下面,是以情感为联系纽带,自下而上不断汇聚,具有很强的力和力。无论是杨改兰事件中的“盛世蝼蚁”,还是网约车舆情中的“滴滴回应”,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热点、,主要原因在于其均以平民视角切入,持续造成话题刺激,同时用大量的情感语言预设议题,在中形成极强的“话题对比”和“情感暗示”,不断赋予网民强烈的“角色代入感”,持续激发参与话题讨论的热情,极容易网民进入预设的“议题陷阱”且不疑,失去了基本判断,从而出现对峙、对峙事实的不良状态。
三是舆情领域开始外延,不断娱乐圈、大型企业等行业舆情公关能力。2016年以来,赵薇事件、王宝强离婚风波、王思聪“撕”冯小刚等多起娱乐圈内事件连续成为全网热点,可能预示今后的舆情领域将出现“去化”特征,向娱乐行业、大型企业等非领域转移、覆盖,网络公关、应急处置等舆情能力将是日后大型企业、娱乐团队急需提高的必要素养。分析认为,这种现象可能与以下几大原因存在关联:一是娱乐明星、演艺人士本就具有强大的粉丝吸附力,有着广泛的关注基础,大型企业、上市公司的利益则与社会形象、信誉等虚拟影响力息息相关,舆情的利益变现趋势越发明显;二是场经过几年“”净化,“兴奋点”逐渐从泛舆情向民生、娱乐等领域转移,回归正常轨道;三是经历过“加多宝事件”、“赵薇事件”等事件“洗礼”,公共自发形成的“正确”共识,可能已经产生其正面连锁效应。
四是观点表达的情绪极化现象日趋严重,“两面思维”成为当前舆情处置一点。微博来自twitter,微信源于cebook,两者都继承了社交“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两面思维”方式,在场中集中表现为“不同意即等同于反对”的性意见表达。甘肃杨改兰事件,在未否定“精准扶贫政策正确性”及承认“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前提下,却因观点表达中的“两面思维”不断演变,发展成“相互”,甚至升级为“人身”,令当前舆情的网上讨论越来越陷入被情绪极化的讨论危机,话题发生偏离、对立态势不断加剧,这一难题亟待破解。
五是宣传、暗示营销等新型舆情手段,令舆情形势日趋复杂,需引发高度。《盛世中的蝼蚁》、《罗一笑,你给我站住》两篇文章以极其相似的发酵径瞬间弥漫全网,反映出当前互联网热点舆情已开始进入“情感”时代。利用情感暗示、话题隐喻等强烈的“场景化塑造”语言对舆情事件进行具体化、草根化的形象,同时结合图片、语音、视频、直播等新型复合方式进行“再加工”,不断赋予强烈的情感代入感,激发参与的原始动力,助推舆情二次播散。观察发现,这种借助“隐瞒信息”、“刻意”等议题设置手段,有将舆情带入制造者预设的轨道中之嫌,需引起高度重视。
六是群体分化进一步加剧,“利己主义”、“中心”等站位视角可能成为今后网上讨论一大隐患点。经过7年的沉淀净化,全民评论时代已经,对特定舆情的意见表达、观点分歧的产生,越来越受到立场、职业特点、擅长领域、文化水平、个人动机等大量现实成因的无形干预,令资本力量、网络大V、营销账号、境外、草根网民、部门等群体不断加速净化,“话语站位”已经悄然成为当前热点事件评论的一大干预因素,产生话语争夺、群体对抗等负面效应。此外,同一领域内的基层工作者与高层决策者间分化同样明显,特别是在涉警、涉医、、市场等众多执法领域,这可能与“基层负荷量太大”、“高层期望值过高”、“行政思维过重”、“现实成因复杂”等大量不可控因素存在紧密相关。
七是资本平台的对抗开始加剧。自国家持续开展网络空间治理以来,资本的逐利本性令其对网络平台、空间的垄断与国家主导构建网络秩序之间造成了本质冲突,无论是“和颐酒店事件”的一夜刷屏,还是“魏则西事件”中的百度公关,又或是“赵薇事件”中的群体性缄默,都能看到资本运作的踪影,展现出强大的舆情左右能力,一旦资本的逐利本能与网络秩序的导向形成冲突,可能会形成对峙秩序的对抗,成为左右舆情的最大变量,存在利用“标题暗示”、“配图语言”、“评论”等舆情手法进行博弈的可能性。
从2016年态势看,2017舆情形势将更加复杂,一方面源于英国、美国、朴槿惠“闺蜜门”、蔡英文“”等地缘因素产生的“涟漪”效应;另一方面,则受“8.19”“2.19”“4.19”系列座谈会、出台的《中华人民国网络安全法》及各项网络治理措施进一步落地。
一是议题将是贯通全年的背后主线年境外持续关注党的“十九大”、我国外交策略、南海问题、局势等情况,同时结合2016全年涉警、涉医、涉军等强烈影射的舆情呈现高发、爆发态势等现象判断,议题可能是2017全年舆情的关键点,利用环保、医疗、食品安全、教育等具有强大“吸附力”的舆情媒介,通过“设置负面议题”、“构建话语陷阱”、“人为干预炒作”等性舆情手段,将矛头引向国家体制、意识形态争论的舆情可能呈现多发态势,需引起高度关注与。
二是多平台快速崛起的不断作用下,舆情的现实影响力将逐步加大。知乎、映客、一直播、秒拍等兼具“语音”、“文字”、“视觉”的平台产品正在逐渐占据视野,大大强化了带入感与角色视角的同时,预示着舆情已开始进入“场景再现”模式,在不断激发二次愿望的同时,对现实的影响力将大幅度增加,并可能因情感、情绪、立场等群体性心理而出现对峙事实、科学的不良现象,给责任部门、单位的舆情处置带来新的难题与困境,亟待破解。
三是舆情的干预力量更加错综复杂,对抗可能加剧。互联网产品不断涌现,既有平台继续发展,信息受众不断增加,使得舆情的度、影响面持续增加,与此同时,也为营销账号、利益者、极端等舆情干预力量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媒介土壤,借舆情之名,谋取利益、表达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再加上受资本平台逐利的对抗、极端的“借势”等多重复杂因素影响,可能令舆情出现简单事件“复杂化”、一般事件“化”、国内事件“国际化”等不良态势,应引起高度。
四是境内境外舆情“共振”将进一步增加。2016年以来,境外对我国境内热点舆情事件表现出了非常高的关注度,当事件在境内成为热点时,境外极有可能形成同步“共振”,引向国际场,容易形成热度“叠加”、声势“”,并从新加坡、、等地域回流至境内,形成镜内镜外舆情的“大迂回”。然而受价值观冲突、博弈等复杂地缘因素影响,舆情在“国际引流”倾向增加的同时,将给国内一些部门及单位进行具体舆情后续处置带来较度。
五是环保、教育、涉警、医疗等民生领域依然呈高发态势。从2016全年舆情情况看,民生话题持续高热,观点争论演变,行动不断加剧,都源于这些话题自带强大的“吸附力”,涉及群体广、覆盖面大、性强,有着极为广泛的关注基础,且网上网下均能“畅通无阻”,可以快速实现情感转移,再加上这些话题并不直接涉及,却能引向,是多方利益群体争夺网上话语权最佳的舆情媒介。一旦被人利用、加以,极有可能展现出该舆情“网上性造势、网下行动性呼应”的现实力,将大大增加舆情处置难度。
六是演艺圈、商业领域的立场将导向。2016年,先后经历了“帝吧出征”、“赵薇事件”、“加多宝风波”等一系列全网舆情事件,令对爱国行为、立场等形成了强烈的自发共识,即对曾经参与“”、“港独”、“”的演员人士、商业团队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力。观察发现,这种导向在进一步巩固,将对今后商业聘请形象代言人、挑选演艺圈人士产生重大影响,因选用“”人士的舆情将呈上升趋势,需引起文化、广电及各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推荐: